•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冷靜的視域——王輝宇水彩畫藝術創作訪談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5月24日16:24 來源:吉林日報 李新
    退休的張處長退休的張處長

      王輝宇簡介:男,1971年生,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水彩畫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四屆水彩畫藝委會委員(吉林省唯一委員),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2011年獲“第四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優秀獎(最高獎)。

      李新:當代繪畫藝術追求理念先行,請談談你在創作中所秉持的是怎樣的觀念?

      王輝宇:我的創作題材以人物為主,面對真實的人物,以一種“在現場”的藝術觀念,冷靜、平和、淡定地去理解藝術、把握藝術,采取非常直接的、符合自己內心需要的方式,盡量直觀地傳遞自己的藝術感受,更多地將對象所具有的特質表現出來,以人物的精神狀態、習慣動作、生活態度等,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

      李新:你的創作大致可以分為早期、轉型期和當下創作期,每個時期呈現出的特點都不同。請結合創作談談你對東西方文化、藝術的認識。

      王輝宇:我早期的創作,延續了西方古典主義繪畫風格,注重形式感、永恒感、崇高感等,追求那樣一種唯美的面貌。這一時期代表性作品是1994年大學畢業時的作品《向陽花》,這幅作品構圖均衡、完整,既有水彩畫的透明輕薄,又有油畫的濃郁色調與肌理,突破了傳統水彩畫的語言,贏得了專家的好評,獲得了“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獎。轉型期是從《大熱天》這幅作品開始的,當時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新生代美術作為一種新生力量沖擊著浮躁的中國美術界,劉小東、方力鈞、王勁松、宋永紅、喻紅等人都給我很大影響。他們關注現實,但表現方式又相當個人化,通過描繪看似平淡、無聊和荒誕的生活場景反映社會生態。受新生代繪畫的影響,我的作品面貌開始轉變。在繪畫語言上,從強調材料制作向體現手感的直接畫法轉換。作品《大熱天》在語言上采用了“直接畫法”,強調筆墨的直覺性,試圖將自己的情緒、情感真實地傳遞出來。構圖上追求大透視、不穩定感、有張力的藝術效果。題材上,轉向對底層群體的關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農民工是個新生事物,我便開始關注民工的生活、生存狀態,希望通過自己的觀察,敏銳地捕捉他們的內心世界,強調當代藝術反映、干預社會生活的特點。在這之后,我感覺應該關注熟悉的人物群體,開始畫身邊的普通人,繪畫中也不再追求從前的神圣化、唯美化、永恒的、崇高的藝術效果,而是盡量客觀傳達對對象的感受,并含蓄地體現某種批判性的東西,初步形成個人風格。

      第三個創作階段是近五年,出國學習了幾次,對于東西方文化、藝術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更多地從文化的角度思考藝術創作。這一時期的創作雖然主題還是關注身邊的人群,但關注的角度和態度都發生了變化。過去直接表達自己對人物的主觀認識,而現在把自己的觀點、態度隱藏在模特背后,不再有太明顯的表現角度,而是將客觀對象放在第一位,開始冷靜地反映當代文化的某些特征,以及在社會變革、發展過程中,普通民眾對這種時代變遷的接受程度和狀態。我看到很多人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中無所適從,進而出現了文化、思想、甚至生存狀態上的混亂迷茫,在作品中,我也試圖表現這種狀態。2011年我有一幅作品《畢業生》,在創作的過程中,內心情緒很復雜。我也有過相似的心路歷程,從進入大學校園讀書到畢業留校工作,經歷了面對人生抉擇時的猶豫、彷徨。對一個畢業生而言,在并不成熟的年齡段做出關乎人生前途的重大抉擇,其壓力可想而知。在社會大環境的巨大影響之下,學校教育還能呵護學生的獨立人格、獨立思想嗎?作為大學教師,面對學生內心的困惑與矛盾,卻無法給出有效的答案,這樣糾結的矛盾情緒包圍著我,我創作了《畢業生》這件作品,希望我的每一個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在心底保有那么一點點曾經向往過的理想化的個人追求。在創作《退休的張處長》時,人物的精神狀態打動了我,現實的人生總是充滿了戲劇性的起起落落,這種現象十分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滄海桑田”、“河東河西”之類的人生哲理。即便從小就深諳此道,面對人生,仍是身不由己。至于輝煌與沉淪、得意與失意,皆來自于個人內心的感悟。在感嘆“六十歲現象”的同時,也在思考自己能否超然面對同樣的情境。創作中我總是試圖在張處長的言談舉止中揣測自己業已概念化的判斷,以期待把握這一典型化形象所具有的心理特征。

      李新:你認為新世紀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呈現的是什么狀態呢?

      王輝宇: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已漸漸失去了它的活力,受到商業化的沖擊,形式上在重復過去,已經少了那種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中國當代藝術,經歷了“文革”十年與改革開放,由壓抑到解放,藝術活力在那個階段爆發出來,中國藝術也漸漸被當時國際社會所接受,但隨著

      時代的發展,“80后”、“90后”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文革”十年、改革開放這些社會變革,對社會進程中的階段鏈條不敏感,但是對西方藝術接受得較快,受到西方藝術思潮影響也更多,只是批判精神不足。與之相對的是,藝術生態的多元化趨勢,與國外的藝術狀況相似,我自己的創作思想也受這種時代思潮的影響,對激進的藝術開始熱情退卻,逐漸思考一些當代社會文化、藝術所面臨的問題,這是我現階段創作的思想基礎。

      李新:繪畫講求形式,能否談談你對畫面構成、造型、語言表現、材料運用等方面的一些創作經驗?

      王輝宇:先說一下變形。我在創作中曾采用近距離、大透視等特殊視角,人物

      在距離、空間感上形成夸張,這種造型中對變形的強化,加上強烈的筆觸、形體、色彩,制造出強烈的視覺效果。而目前的創作則采用有距離的平視,將空間壓縮到最低,對畫面的抽象因素和形式感的理解就是平面化、簡約化,更含蓄、更微妙地把握造型,秉承現實主義繪畫風格,有限度地變形,反對過分、夸張的變形,這是基于我對造型概念的重新審視。

      關于筆墨,也存在著轉變。歐洲中世紀時期,追求細密畫法,像織布一樣紋理清晰。到了倫勃朗時期,筆觸開始松動,開始富有表現力。中國幾千年來,繪畫語言一直起著傳達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體現著藝術家對藝術的主觀理解。在色彩方面,我更主張藝術家畫的不是對象的顏色,而是在畫自己心中的顏色。《退休的張處長》這幅作品在畫面構成上進行了設計,如整塊的白紙不著點墨,衣服整體從上到下,是一塊濃淡相間的顏色,色調一致,又形成松緊、疏密,讓衣服與白紙形成黑白對比。除了黑色、白色,還用了暖色表現臉和手,除此三種顏色之外,別無它色,繪畫筆墨簡潔、干凈。在筆墨的運用上,我總結了這樣的規律:既要生動準確,又要松動寫意;既要強調細節,又要簡潔有效。畫面所形成的形式美感與感人的藝術力量,都源自于更少地運用畫面的抽象因素,畫面越簡潔,形式感就會越強。關于材料經驗,我有很多個人感受。水彩是一種極其難掌握的材料,它具有自律性流淌的特性。因此,在創作中常常有實驗性與偶然性,如何控制好材料,有時需要膽量,但更需要對材料的控制力,對水彩特性的駕馭能力。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