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斷橋》《二泉吟》《國之當歌》等大劇場音樂劇集中上演,那邊,《尋找初戀》等小劇場引進改編劇又摩拳擦掌要演過160場。有人說,這是不是說明國產音樂劇逐漸開始確立了自己的聲音和面貌?在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音樂劇發展論壇上,大家評價卻是:“還在蹣跚學步”,偶爾能驕傲地“走兩步”,但仍然搖搖晃晃,發揮不穩。
現狀:外來和尚會念經
歐美音樂劇有 《悲慘世界》《貓》《劇院魅影》《巴黎圣母院》《媽媽咪呀》等,但若要報幾部“國產”音樂劇,能答上來的人就寥寥無幾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音樂劇學院院長比約·多布拉爾說,中國觀眾好像很難取悅,“他們非常喜歡《貓》《劇院魅影》,但當上演本土音樂劇時,他們卻又表現出非常不喜歡。用一句中國諺語來說,就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
這位監制過 《劇院魅影》《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等十余部經典音樂劇的業界元老認為:“不能責怪觀眾為什么不喜歡我們的作品。因為觀眾看到的都是西方頂尖之作,本土制作尚在嬰兒期。 ”
策略:先“描紅”再創作
為什么海外音樂劇吃香?韓國成佑藝術企劃 (株)CEO裴成赫以他策劃制作 《悲慘世界》《芝加哥》《媽媽咪呀》韓文版的經驗,分享了音樂劇進步的三要素:題材、音樂、版權。 “音樂劇的題材一定要是國際性的,而不是局限在某個國家歷史的題材。韓國政府曾贊助本土音樂劇《明成皇后》到英國演出,雖然韓媒報道非常好,但是英國媒體好像沒有說什么好話。音樂劇這一文化形式是全世界人能夠共享的一個形式,所以把中國的歷史、神話變成以現代版重新敘事,這是非常重要的。 ”
專家認為,目前國內音樂劇市場要靠國產音樂劇挑大梁是十分費勁的,不妨先從海外引進一些經典音樂劇進行改編,或用中國的演員來演國外經典音樂劇目。就好比書法“描紅”,先學習英美音樂劇的特點,再來搞創作,就會事半功倍。
未來:用好音樂講故事
國內音樂劇近年也出現了 《雪狼湖》《電影之歌》《金沙》《我為歌狂》等令人印象深刻的劇目和一些著名制作人,但還是缺乏核心的成功劇目,更大量的投資隨隨便便打了水漂。
在國產音樂劇中,臺灣地區的音樂劇的發展值得借鑒。用樂評人楊忠衡的話說,臺灣地區音樂劇發展是“從躁動到小清新”。他認為,過去國內觀眾喜歡豪華的表演方式,然而,上世紀80年代臺灣模仿西方制作的 《棋王》并沒有取得巨大的成功。“不得不承認歐美音樂劇在制作‘大驚奇’、大場面方面,的確走在國產音樂劇前面,如果國產音樂劇的思維只是去創造更大的‘驚奇’,或者更怪的‘驚奇’,那將會是一個惡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臺灣音樂劇勝在走‘小清新’的道路,故事情節干凈,音樂動聽,演員表演精致。戲不一定要豪華,但是一定要好看。 ”
香港音樂人金培達支招,美國創作新音樂劇時,原創人是作曲人、作詞人跟寫劇本的人,三者加起來才是整個作品原始的創作開始,這是很重要的概念。
“我們創作詞曲不能只說音樂上的事情,因為我們是講故事的人。作曲人在技巧上要下功夫,但要寫一個有效果、能引起觀眾共鳴的音樂。用好的音樂講一個觀眾感興趣的故事,應該就是一部音樂劇未來發展的道路吧。所以,希望國內的音樂劇創作者們未來都能成為一個‘用音樂講故事’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