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蔣公的面子》,最感慨是編劇,南大2009屆本科生溫方伊有此手筆,歷史滄海中攫取一束小浪花,然后杯水風波、海量信息、臺詞雅致,人物性格躍然,書袋和幽默并舉,才華和機遇慈悲眷顧,美女才俊當有怎樣的未來呢。
我寫下她的名字的時候,發現更新光速的搜狗拼音,還沒來得及生成她的名字詞組,應該很快了吧。溫方伊說開始我以為就只在校慶時演一場,面對的觀眾是文學院的師生。如果我的劇本經不起推敲,會貽笑大方,因此,我比較注重考據。這是此劇毫不油滑討好的書卷氣出處,從校園來,到校園去的初衷,終于贏得了社會和市場的接納和追捧,偏偏沒有迎合。
故事是一段無從核實的歷史傳說,時任中大校長蔣介石請幾位知名教授吃飯,去還是不去,對潔身自好、孤芳自賞、憤世嫉俗、不與為謀、順勢屈就、曲意迎逢的各色知識分子來說,都是個問題。只要是個問題,就有風骨存在,不然領導請客,受寵若驚,二話不說,屁滾尿流,蜂擁而至,媚笑敬酒,喝死拉倒,就沒這出戲了。
幾個主要人物的名字也起得很好,左翼的時任道,因為蔣介石下令殺了他上街示威的學生,堅決不去赴宴,但是為了幾箱命根子古籍需要借政要之力運到重慶,又不能錯過這次面請的機會,所以自己不去,希望別人去替他向蔣介石開口。別人去,他還沒好臉,要罵人家趨炎附勢,有辱斯文。自己在外面死硬出口傷人,家徒四壁,三餐得靠太太跟他最看不上的卞從周借錢度日。這就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中最無力的那一群,治國無力,齊家無能,狂妄自大,物傷其類,一腔舊學問,埋頭故紙堆。
剛才提到的卞從周,劇中是太子師,蔣家座上賓,支持政府,人情練達,反對以卵擊石,務實理念是,順應體質,政要友好,能幫忙改善一下學生伙食都是好的啊,何必枉然敵對呢。卞從周絕不是臉譜化的反面人物,他對時教授家的窘態早有了解,包括讓時任道寢食難眠流落他鄉的書,他其實是想幫他的,恨其迂腐,用了詐和的路子,小知識分子那種狡黠和不太周到的圓滑集其一身,身上有胡適之和馮友蘭的影子。
夏小山教授代表名仕逍遙派,穿長衫、哼昆曲、打麻將、貪美食、做學問……書樓燒了痛不欲生,兩碗牛肉面下肚就治愈了,任爾東西南北風,竹林七賢之遺風強大。蔣校長請客我才不去呢,我都跟學生說了,我不承認蔣介石當校長,現在跑去吃他的飯算什么。以蔣的學識當軍校校長還成,當中央大學的校長牽強吧,但是席間有道金華火腿燉豆腐有點好吃,你把請柬改成行政院院長蔣介石或者蔣委員長我就去,還可以幫時任道開口運書的事,對了,我就是為了幫你運書才去的,不是為了金華火腿豆腐羹啊。夏小山教授是全場的笑點,時任道和卞從周為赴宴將拔弩張的時候,夏小山一句,那你可以當面罵他(蔣)啊,麻將還打不打啊之類語法上一點不搞笑,但是劇情里,就是斯文插科曲意打諢把對峙氣氛泄掉的功臣。錢鐘書先生講話,你既不是文紈小姐的“傾國傾城貌”,又不是慎明先生的“多愁多病身”,我勸你還是“有酒直須醉”罷那款。
至于舞臺的過于簡樸,文革戲的隔膜和是否必須,時太太這個角色的深度挖掘算是商榷之處吧。總之再次感慨,這部表達“知識分子的永久困境”的戲,活脫脫《圍城》中抗日后方高校眾生相的迷你版,就這樣出自90后之手,戲劇不囹圄于體質文化道德規范的自由精神,從不溫不火筆觸中,從容散發出來。
戲后導演呂效平上臺和觀眾交流說,歷史上很多事被人們忘了,很多沒有發生的事被人杜撰出來,我們忘記什么、記住什么、杜撰什么,都有當代影響,這是劇場文學在當代的真實意義,這部戲也在試圖回答錢學森的那個問題:“為什么我們建國60年來沒有培養出大師?”這部話劇,是南大師生在和當代中國高等教育制度對話,在和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對話,在和當今的話劇體制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