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2012年度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創新力分析報告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5月17日14:45 來源:www.zlzx.org

      創新是學術的靈魂,是學術研究的內在要求和發展動力。時代的發展呼喚學術創新,經濟力量的提升需要文化與學術的同步繁榮,我國“十二五”規劃綱 要將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學術創新成為我國學術界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學術創新又需要科學評價體系的保證和引導。《教育部 關于進一步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意見》明確指出,科學有效的學術研究評價必須以激發活力為根本,以提升質量為導向,以推進創新為重點。“復 印報刊資料” 轉載學術論文指數排名,以創新和質量評價為導向,采取論文同行評議方法對我國人文社科期刊和教學科研機構進行評價,一直受到人文社科領域的廣泛關注。

      本報告即以該排名2012年度的數據作樣本,重點分析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總體和部分學科論文、期刊和科研機構的創新力,主要依據如下數據進行分 析:(1)論文同行評議得分: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每年依據《人文社會科學論文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含學術創新程度、論證完備程度、社會價值和難易程 度四項基本指標),精選出約1.2萬-1.5萬篇優質論文在“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每篇被轉載論文各指標的同行評議得分和總分,均通過統計方法調整為 【0,1】之間的歸一值(方法詳見www.zlzx.org),即標準分,以便在統一量綱下進行比較分析。(2)期刊創新指數=0.4×轉載量 0.3×轉載率 0.3×創新指標篇均得分歸一值。(3)機構創新指數=0.6×轉載量 0.4×創新指標篇均得分歸一值。

        總體分析學術創新力穩中有升

      如圖1所示,2010-2012年度“復印報刊資料”轉載論文四項指標得分和總分,均呈現逐年提升的態勢。

    圖1:2010-2012年度被轉載論文總體創新和質量水平

    圖1: 2010-2012年度被轉載論文總體創新和質量水平

      學術創新程度是評價論文質量的首要指標。我們將其分為4檔,如圖2所示,在“復印報刊資料”2012年度的選文中,約98.5%的論文處于前兩 檔,即“實現了觀點、方法等方面的全面創新,對學術發展具有顯著貢獻”,或者“實現了較大的創新和貢獻”,略高于2011年度的同類數據(97.6%); 約1.5%的論文“具有新意和啟發、參考價值”或“新意較少、略低于平均水平”,略低于2011年度的同類數據(2.3%)。這些數據體現出我國人文社科 論文總體創新力穩步提升的趨勢。

    2

    圖2: 2012年度“復印報刊資料”轉載論文學術創新力概況

      另一方面,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每年收集我國報刊公開發表的人文社科學術論文近30萬篇, 2012年度“復印報刊資料”精選轉載的人文社科優質論文僅為1.2萬余篇,尚不足所收集學術論文的5%,但其中仍有個別略低于“具有新意和啟發、參考價 值”的論文。由此可見,在未轉載的論文中,有大量論文存在選題陳舊、新意不足等現象,如何大幅提高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總體創新水平,仍是亟待解決的艱 巨任務。

        期刊和機構創新陣營優勢集聚

      近年來,刊載我國人文社科論文的學術期刊已形成較為穩定的創新陣營,轉載狀況呈現出優質論文集聚在少數原發期刊的態勢。這首先體現在優勢集聚于 三大系統主辦期刊。以2010-2012年度為例,每年大約占“復印報刊資料”轉載期刊總數60%的高等院校、社科院(聯)、黨政干部院校三大系統主辦期 刊的被轉載論文總量,約占“復印報刊資料”年度轉載論文總量的70%。如表1所示,這三大系統主辦期刊也是我國人文社科期刊的創新主體,每年被轉載論文的 平均創新指數均顯著高于同期“復印報刊資料”年度轉載期刊的平均水平;其中高等院校主辦期刊被轉載規模最大,社科院(聯)主辦期刊的平均創新力最高。

    表1: 2010-2012年度三大系統主辦期刊創新指數對比

    類別 平均創新指數/刊
    2010年度 2011年度 2012年度 三年平均
    高等院校主辦期刊(約672種/年) 0.381894 0.412480 0.385329 0.393234
    社科院(聯)主辦期刊(約181種/年) 0.384389 0.454092 0.507208 0.448563
    黨政干部院校主辦期刊(約92種/年) 0.378047 0.412356 0.384217 0.391540
    三大系統主辦期刊總計(約945種/年) 0.381430 0.425312 0.425601 0.410781
    “復印報刊資料”轉載期刊總計(約1540種/年) 0.329345 0.361689 0.333345 0.341460

      其次,體現在優勢顯著集聚于核心期刊和“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2012年度轉載論文涉及的期刊中,約有60.6%是核心期刊,它們 被轉載論文總量約為非核心期刊的6倍,平均每篇論文創新得分比非核心期刊高2.9%;約有52.1%是重要轉載來源期刊(名錄見 www.zlzx.org),它們被轉載論文總量約為非重要來源期刊的5倍,平均每篇論文創新得分比非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高3.9%。

      再次,綜合期刊和專業期刊均呈現出集聚態勢。2012年度轉載論文共涉及綜合期刊493種,其中創新指數前30%的期刊,其轉載論文數量占綜合 期刊轉載論文總量的71.1%,創新指數比綜合期刊平均水平高20.1%;共涉及專業期刊957種,其中創新指數前30%的期刊,其轉載論文數量占專業期 刊轉載論文總量的69.6%,創新指數比專業期刊平均水平高21.8%。

      人文社科論文的作者機構陣營也體現出與期刊陣營類似的特征,高等院校、社科院(聯)、黨政干部院校三大系統的作者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穩定的創新 主體。2012年度“復印報刊資料”轉載的論文中,來自三大系統作者的論文約占“復印報刊資料”轉載論文總量的80%,三大系統作者機構的平均創新指數也 高于“復印報刊資料”年度轉載機構的平均水平。其中高校系統競爭激烈,但仍可看出人文社科實力較強的重點院校具有較強的創新實力,如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 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中國社科院在社科系統中獨占鰲頭,2012年度的創新指數約為第2名上海社科院的2倍,而上海社科院在省市級社科院中也居于領 先地位;中共中央黨校在黨政系統中一枝獨秀,2012年度創新指數約為第2名的2倍,國家行政學院和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在黨政系統中也體現出較強的創新力。

        不同類型和學科的學術創新表現不一

      就創新內容的類型來講,2012年度我國人文社科論文的學術創新主要體現在研究新問題、形成新方向、提出新觀點三個方面,在發現新資料和形成新 對策方面也顯示出一定的創新;相比之下,各學科在運用新方法、構建新理論兩方面的創新則相對不足,許多論文還停留在借鑒已有研究方法和理論的層次上。

      就各學科來講,如圖3所示,2010-2012年度期間,有些學科的學術創新程度表現出較明顯的提升趨勢,如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政治學;有些學科的提升趨勢則不明顯,如理論經濟學和哲學;有些學科甚至出現小幅下降,如心理學和圖情檔。

    3

    圖3:2010-2012年度各學科轉載論文學術創新力變化趨勢

    盡管在不同研究領域中,創新力表現存在學科差異,期刊和機構的創新陣營也呈現出不同的特征,但2012年度我國人文 社會科學的各領域均出現了值得關注的創新內容。由于報告篇幅限制,我們僅選取社會科學、人文學科、交叉學科中的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和文化研究五個 領域(表2展示了所選領域專業期刊和綜合期刊的創新力對比情況),對其期刊創新力、作者機構創新力和論文創新亮點進行分析。

    表2: 部分研究領域專業期刊和綜合期刊的對比(總轉載量不含報紙、圖書論文)

    學科領域 專業期刊 綜合期刊
    轉載期刊數 總轉載量 平均創新指數/刊 轉載期刊數 總轉載量 平均創新指數/刊
    經濟學 288種 1716篇 0.334400 198種 544篇 0.284513
    法學 65種 577篇 0.412494 91種 228篇 0.291150
    教育學 135種 1028篇 0.357437 70種 123篇 0.268671
    文學 93種 528篇 0.400585 157種 494篇 0.308420
    文化研究 36種 80篇 0.538972 67種 111篇 0.543200

        經濟學期刊和機構創新力概況

      2012年度,“復印報刊資料”共轉載經濟學論文2375篇(含報紙、圖書刊載論文,下同),平均每篇論文的學術創新程度得分為0.850677。

      本年度轉載的經濟學論文涉及486種期刊(不含報紙、圖書,下同),占“復印報刊資料”年度轉載期刊總數(1450種,下同)的33.5%,平 均每種期刊創新指數為0.312529。該領域期刊在“復印報刊資料”轉載期刊中,陣營規模最為龐大,其中經濟學專業期刊(含財經類高校學報)的創新力表 現不凡,雖然它們多數只關注經濟學的某一分支領域,但體現出強勁的專業實力;如表2所示,綜合期刊在經濟學研究中的創新力相對較弱。2012年度經濟學創 新指數最高的期刊是《經濟研究》,為0.962892;其次是《中國工業經濟》、《財貿經濟》和《世界經濟》三種期刊,其創新指數位于0.7-0.8之 間;創新指數前30名中,西南財經大學學報《財經科學》、《中央財經大學學報》、天津財經大學學報《現代財經》等在財經院校學報中表現較好,創新指數處于 0.4-0.5之間。

      本年度轉載的經濟學論文作者來自546家機構,平均每家機構的創新指數為0.357334。其中高等院校作者共被轉載1640篇,占該領域轉載 論文總量的69.1%;經濟學實力較強的綜合性重點院校,以及財經、貿易類重點院校,是高校經濟學創新的主要力量。在高等院校中,中國人民大學保持 2011年度的領先優勢,以創新指數0.914428位居第1名,東北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中央財經大學在專業類院校中表現較好,比去年有所提 升,創新指數處于高校經濟學創新前10名。非高校機構雖然總體創新力不及高等院校,但個別機構表現優異,如中國社科院的創新指數為0.936454,位列 所有機構的第1名;中國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中國人民銀行等單位也呈現出一定的創新力,位列所有機構創新力排名前30強。

        理論與應用研究拓展新方向

      2012年度,經濟學研究領域出現了一系列值得關注的創新點。理論經濟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出現新的研究視角,如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勞動價值 論;經濟學交叉學科蓬勃發展,如社會經濟學、宗教經濟學、法經濟學,給經濟學帶來了全方位的沖擊;在應用經濟學領域,一系列重大的財經主題引人關注,如中 國經濟增長趨勢、歐債危機演化、收入分配改革、影子銀行體系和糧食安全戰略等;一些全新話題首次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如第三次工業革命對中國“世界工廠”地 位的挑戰等;研究方法的創新主要體現在方法性經濟學分支學科的發展上,如博弈論、實驗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

        政治經濟學的話語體系

      2012年度,如何改革和發展政治經濟學取得重要創新成果,這體現在對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的討論中。學者們著眼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生產 方式,以及以此為核心的政治經濟學范式框架,梳理了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范疇,深刻檢視了學界的研究狀況。“復印報刊資料”轉載的相關論文中,有5篇顯示出 了較高的創新力度,學術創新程度的平均分達到0.923810,比理論經濟學轉載論文的平均水平高13.2%。

      這些論文的作者提出,經濟學家為了給改革尋找理論依據而任意曲解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并沒有對中國變化了的經濟關系作出科學的理論概括;提出從研 究生產方式入手,深刻認識我國當前面臨的主要經濟社會問題;吸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勞動過程理論,提出用資本主義勞動方式來解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此外,在 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語境中,學者們討論指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多元化經濟理論中的一元,自身仍應多元化發展。

       “第三次工業革命”

      2012年度“第三次工業革命”成為學界探討的新話題、新方向。“第三次工業革命”概念2012年年初首次由美國著名未來學者杰里米里夫金提 出,英國知名媒體《經濟學人》隨后制作專題“人類已經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由于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導致制造業崗位從新興市場國家大量回流,撼動中國 “世界工廠”地位,從而引起國內學者的高度重視。“復印報刊資料”在2012年度共轉載了關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論文5篇,這些論文學術創新程度平均分為 0.933333,比同年轉載的應用經濟學論文的平均水平高8.2%;社會價值指標的平均分為0.952381,比應用經濟學論文的平均社會價值高 8.3%。

      針對這一全新的命題,學者從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概念、實質、特征、技術準備、趨勢、影響與應對等展開全方位研究,并提出一系列廣受關注的新觀點。 專家分析認為,當前正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石油世紀的最后階段,第三次工業革命將以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再生性能源技術的重大創新與融合,使 工業乃至整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這一過程,意味著依托大量廉價勞動力通過發展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經濟發展時代的結束,不僅將推動一批新興產業的誕 生、發展并替代已有產業,還將導致社會生產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產組織方式等方面的重要變革,最終使人類進入生態和諧、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法學期刊和機構創新力概況

      2012年度,“復印報刊資料”共轉載法學論文827篇,平均每篇論文的學術創新程度得分為0.872623。

      本年度轉載的法學論文涉及156種期刊,占“復印報刊資料”年度轉載期刊總數的10.8%,平均每種期刊創新指數為0.336220。法學專業 期刊(含政法院校學報)是該領域主要的創新力量,雖然刊載法學論文的綜合期刊較多,但如表2所示,綜合期刊的創新力顯著弱于專業期刊。2012年度創新最 突出的期刊是《法商研究》和《法學》,創新指數均超過0.9,其次是《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和《政治與法律》等,創新指數處于0.8-0.9之 間。

      本年度轉載的法學論文作者來自200家機構,平均每家機構的創新指數為0.387560。其中高等院校被轉載696篇,涉及132家機構,占該 領域轉載論文總量的84.2%,是法學研究的創新主體,社科院(聯)及黨政干部院校的轉載量均較少,僅占該領域轉載論文總量的4.9%。在高等院校中,法 學實力較強的綜合性重點院校及政法類重點院校的創新力最突出。2012年度創新指數最高的是中國人民大學,為0.949581;其次是中國政法大學,創新 指數為0.777850;華東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高校的創新力也名列前茅。非高等院校機構中,中國社科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表現 較好,進入所有機構創新力排名前30強。

        實證研究和跨學科研究呈現質的提升

      2012年法學研究的深度和創新力比往年有明顯增強。在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相關學術研究向著縱深發展,提出了很多新觀點和新結論。少數學者 在學術領域的廣度或研究方向上進行開拓,對一些前沿問題和研究方法進行了頗有價值的探索。其中,本年度法學創新力表現最為突出的方面是研究方法的學術創 新,尤其是實證研究方法和跨學科研究的運用,呈現出質的提升。

      本年度,實證研究方法應用廣泛,案例研究全面展開。實證研究作為一種法學研究方法,興起于幾年前,但僅局限于訴訟法學、刑事法學等少數二級學 科。2012年,隨著“兩高”發布指導性案例,實證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受到普遍關注,并被法學各二級學科采用,民商法學、刑事法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都 有相關文章被轉載。這一研究方法的擴大應用,讓法學研究在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與互動上更為前進了一步。以“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專題刊為 例,2012年度該專題共轉載法學論文98篇,其中有17篇采用了實證研究方法,這些論文的學術創新程度平均分為0.879552,比該專題論文平均水平 高4.0%,在研究方法創新方面體現了較強力度。

      跨學科研究,尤其是法學內部二級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在本年度也有更多體現。法學各學科研究隊伍界限較為分明,跨學科研究歷年也偶有出現,但有 深度文章較為少見。2012年度,幾大二級學科之間跨學科研究都在明顯增加。本年度轉載的文章中,多篇論文體現了這一特點。如有學者從法理學角度深入分析 婚姻法司法解釋對社會的影響,有學者以私法規范在行政管理中的應用為視角,對論違約行使土地使用權的法律后果進行研究,有學者從證據學角度研究主觀故意的 認定,等等。再以 “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專題刊為例,2012年度轉載的98篇論文中有22篇涉及跨學科研究,這些論文的學術創新程度平均分為 0.861472,比該專題論文平均水平高2.2%。

      本年度轉載的采用實證研究和跨學科研究方法的文章,雖然與往年相比數量相差不大、運用的方式也較為類似,但運用的深度與契合度明顯有了突破:論 證、論述不再簡單套用某種研究方法、理論;觀點與研究方法之間也不再呈現“兩張皮”。這一質的提升不僅展現了學者對研究方法本身的深刻理解與嫻熟把握,也 開辟了法學研究更為廣闊的空間。

       教育學期刊和機構創新力概況

      2012年度,“復印報刊資料”共轉載教育學論文1162篇,平均每篇論文的學術創新程度得分為0.831177。

      本年度轉載的教育學論文涉及205種期刊,占轉載期刊總數的14.1%,平均每種期刊創新指數為0.328750。該領域期刊陣營較大,且梯隊 層次明顯、競爭激烈。如表2所示,教育學專業期刊(含師范和教育院校學報)的創新力顯示出絕對優勢,綜合性期刊在教育學論文的創新數量和質量上均難以與專 業期刊匹敵。根據創新指數,2012年度總體創新力最突出的期刊是《教育研究》和《教育發展研究》,創新指數依次為0.848111和0.799455; 此外,《北京大學教育評論》、《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刊》、《教育學術月刊》、《高等教育研究》等教育學專業期刊也表現不俗,位列創新前10 名;在高校學報中,《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和《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表現較好,進入創新力前30名。

      本年度轉載的教育學論文作者來自412家機構,平均每家機構的創新指數為0.346394。其中高等院校作者共被轉載892篇,占該領域轉載論 文總量的76.8%,是教育學研究的創新主體,轉載的社科院(聯)和黨政干部院校作者論文所占比重很小。高校中師范類和教育類院校在教育學論文創新中占絕 對優勢,一些綜合性院校也表現出較強的創新力。本年度創新力表現最突出的機構是北京師范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創新指數均超過0.9,位列所有機構的第1名 和第2名;其他機構的創新指數均低于0.7;此外,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的創新力表現不俗,均位列前10名。在非高校機構 中,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部的創新力也表現較好,位列前30名。

        民生情懷彰顯教育研究新亮點

      總體來看,2012年教育學的創新更加關注實踐,從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出臺到義務教育新課標的修訂,從學業質量監測到異地中高考, 從學校布局調整到校車安全管理等,都有很多批判性和創新性的觀點。其中,以關注“民生”、立足“民生”為主題來思考、定位、規劃教育事業的發展,成為 2012年教育研究的主旋律,更有學者提出“民生教育學”的概念。從學術創新指標來看,本年度“復印報刊資料”轉載的有關“民生教育學”的文章得分均很 高,平均創新得分為0.968254,比教育學被轉載論文的平均水平高16.5%,創新力表現突出。

      “民生教育學”彰顯培養人的教育本體功能,重視教育改善民生的價值。為此,要重新甄定教育的使命,教育以自我認識的完善為根本指向,從破碎的片 段之中眺望自身的理想之光。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應試教育之所以愈演愈烈,其根源就在于教育外在價值與內在價值的錯位。更為嚴重的是,在素質教育變成基本國 策后,應試教育也從“第一代”轉變成“第二代”,應試教育呈現出新特點,由競爭“升學率”轉變為競爭“名牌大學升學率”,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的理念與做法變 成升學競爭的工具。有學者指出,應重新認識基礎教育的“獨立價值”,基礎教育主要應該是育人,而不是選拔,其價值不應該依附于更高一級的教育。

      凸顯教育的本體功能,需要從評價體系的改革入手。目前,上海已率先構建綠色義務教育學業質量評價體系,把學生學習動力指數、身心健康指數、學業 負擔指數等納入評價指標體系中,對于扭轉應試教育有重要意義。對于高考而言,則需要脫去“社會性”的外衣,恢復教育性的本來面目,使其回歸為單純的學生升 學考試,而不是承擔“為國家選拔人才”、保障社會公平的公共性活動。

      “民生教育學”追求有質量的教育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公平強調讓學生接受平等而有差異的教育,使不同潛質的個體都得到充分發展,這就需要教育的特 色化、多樣化發展。當前我國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都十分重視面向全體學生的均衡發展,但忽視了面向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均衡。要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這兩方 面都要重視。另外,從層類教育公平來看,要實現城鄉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公平,必須首先實現城鄉基礎教育的平等,形成不同層次和類別教育公平相互促進的 關系。

        文學期刊和機構創新力概況

      2012年度,“復印報刊資料”共轉載文學研究論文1059篇,平均每篇論文的學術創新程度得分為0.872780。

      本年度轉載的文學論文涉及250種期刊,占年度轉載期刊總數的17.2%,平均每種期刊創新指數為0.340007。該領域期刊陣營梯次明顯, 如表2所示,在擁有一批成熟的、創新力較強的文學研究專業期刊的同時,許多社科院(聯)和高等院校主辦的綜合性期刊也是支撐該領域論文創新的重要力量。 2012年度創新力最突出的期刊是《文藝研究》和《文學評論》,創新指數依次為0.852174和0.832308;此外,《文學遺產》、《中國語文》、 《外國文學評論》、《現代中文學刊》等期刊也表現不俗,創新指數位于0.6-0.7之間。在綜合期刊中,《東吳學術》、《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學術月刊》、《文史哲》等期刊也表現出較強的創新力,進入創新力前30名。

      本年度轉載的文學研究論文作者來自233家機構,平均每家機構的創新指數為0.384732。其中高等院校共被轉載論文873篇,占該領域轉載 論文總量的82.4%。在高等院校中,文學研究實力較強的綜合性院校和師范、語言類院校表現優異,其中北京大學創新指數最高,為0.919583,復旦大 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等綜合性院校,以及華東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師范院校也表現不俗,創新指數處于 0.5-0.8之間,位列高等院校前10名。非高校單位雖然總體創新力不及高等院校,但個別單位表現優異,如中國社科院創新指數為0.960369,位列 所有單位的第1名。

       文壇新現象與文學新材料拓寬創新領域

      2012年度文學研究的視野更加開闊、新見迭出,文學研究之“新”,體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是文壇熱點和新的文學現象受到關注,如針對手機文學 的興起、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等開展理論探討;其次是發現新材料給文學史研究帶來突破,如2012年新發現96通歐陽修書簡、新發現越南漢文小說《太平廣 記》等。

       “手機文學”

      近年來被稱為“第五媒體”的手機已完全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手機的普及也為文學提供了一個新的出場空間和言說方式,并形成了新的文學類型——手機文學。

      “復印報刊資料”在2011年年底全文轉載了與“手機文學”相關的論文2篇,其學術創新程度平均分為0.880953,比該年度被轉載的文學研 究論文平均水平高1.1%;2012年度“復印報刊資料”又轉載相關論文1篇,且學術創新程度指標獲得了該領域的最高分,比該領域平均水平高15.8%, 創新力進一步提升。

      針對手機文學這一新的文學類型,相關論文從手機文學的概念、手機文學的文體特征、手機文學的修辭特色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認為手機文學具有后現代 的“文學零食”性,采用戲謔方式解構宏大敘事,呈現一種碎片化的創作風格。手機文學的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隨著手機文學的發展,可以預見這一領域的研究將 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96通歐陽修書簡”

      日本學者東英壽教授在天理大學圖書館藏的南宋本《歐陽文忠公集》內,發現96通歐陽修散佚書簡全文,此96通書簡未被編入明代定本全集,也未見 于其他文集,因此從未進入研究者的視野。這批書簡的重要價值在于提供了不少歐陽修與朋友交往的寶貴資料,改寫了歐陽修交游史,對歐陽修研究意義重大。

      《中華文史論叢》2012年第一輯全文刊載了東英壽教授整理的此96通書簡。2012年度,“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 了關于此次新發現的歐陽修書簡的研究論文3篇。這些論文學術創新程度得分均獲得了該領域的最高分,比年度轉載的文學研究論文平均水平高15.8%,顯示出 該類研究的創新引領作用。學者對此次發現的歐陽修書簡從寫作背景、重要內容、受簡人生平及與歐公關系等方面作初步的解讀,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文化研究期刊和機構創新力概況

      2012年度,“復印報刊資料”共轉載文化研究論文191篇,平均每篇論文的學術創新程度得分為0.873161。

      本年度轉載的文化研究論文涉及103種期刊,占年度轉載期刊總量的7.1%,平均每種期刊創新指數為0.542766。該領域期刊規模較小,尚 未形成明顯的梯隊層次和成熟的期刊陣營,90%以上的期刊轉載量均不超過3篇。如表2所示,與其他研究領域期刊陣營截然不同,文化研究領域綜合期刊的創新 力略優于專業期刊。此外,由于文化研究的跨學科特性,該領域的期刊陣營也呈現出跨學科的特點,文化研究專業期刊,文學、藝術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學科專業 期刊,以及多種綜合期刊均支撐了文化研究的學術創新。2012年度文化研究創新力最突出的是《探索與爭鳴》和《藝術百家》,創新指數均超過0.8;《學術 研究》、《學術月刊》、《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等期刊也表現不俗,創新指數處于0.6-0.8之間。

      本年度轉載的文化研究論文作者來自105家機構,平均每家作者機構的創新指數為0.469815。其中高等院校作者共被轉載論文132篇,占該 領域轉載論文總量的69.1%,社科院(聯)和黨政干部院校作者被轉載量共占11.5%。與其他研究領域相比,文化研究的作者機構創新力分布較為分散,集 聚度不高,創新力較強的作者主要來自高校的文學院系和部分文化研究專門機構。2012年度創新最突出的是北京大學,創新指數為0.948304;上海交通 大學和南京大學也較為領先,創新指數處于0.8-0.9之間;除高校外,上海社科院和中國社科院也表現不凡,位列創新排名前10名。

       “本土意識覺醒”引領文化理論研究新趨勢

      2012年度,文化研究的各個領域均有了很大程度的創新,對社會文化熱點和學術研究熱點的研究深度均有所推進,一些學者也在試圖開拓一些新的研究領域,介紹國外文化研究理論新成果,把中國的文化研究推向國際化。同時,中國文化研究學者也在試圖形成自己的理論研究特色。

      本年度我國學者更加關注文化研究的“本土意識覺醒”問題。文化研究曾經一度以西方的理論尤其是英國的文化研究理論為中心,熱衷于對西方理論的闡 釋和解讀,或者以西方的視角來研究中國的問題。近來,文化研究學者研究趨向有所轉變,轉向注重和強調文化研究應立足于本土,關注本土問題,形成本土的經驗 和方法,即 “本土意識覺醒”:一是文化研究者應有自我意識,以東方視角來進行文化研究;二是關注本土文化特質和形象;三是形成本土的經驗和方法。

      有學者提出,中國的知識分子,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都應保持東方式的、現代的獨立形象,中國文化學者應該保持自己獨立的身份,成為具有中國品格 的獨立知識分子。同時還強調,文化研究應該關注本土的文化特質和他國的“中國形象”,解決中國文化自己的問題,形成文化上的自覺。

      “復印報刊資料”轉載的文化研究論文中有8篇涉及這一論題。這8篇論文學術創新程度平均分達到0.9,比該領域被轉載論文的平均水平高3.1%,創新力處于領先,同時這些論文的社會價值指標平均分為0.937500,也比該領域被轉載論文平均社會價值高8.1%。

      文化研究的“本土意識覺醒”這一新研究方向,不僅可以使文化研究走出“困境”,使文化研究更為有的放矢地解決中國文化研究領域和建設領域中的現實問題,還可以豐富世界文化研究理論。

        結語

      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范疇復雜、研究范式多樣,因而不同研究領域的創新力表現也呈現出復雜的差異性,從本報告上述五個研究領域的創新力分析可見一 斑。盡管本報告未能涉及我國人文社會科學所有的研究領域,但對上述幾個主要領域的分析也能大體呈現出2012年度人文社科學術期刊、作者機構和論文內容創 新力的基本態勢。希望本報告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創新力的提升起到引導和推動作用。報告不足之處,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報告執筆人:楊紅艷、錢蓉、劉然、于明娥、王春磊、林清華、曹世瑞、王金會)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