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聚焦文學新力量 >> 正文

    金理:文學批評的“同時代性”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5月16日15:59 來源:中國作家網 金理

     近年來我自己在從事文學批評寫作時,關注的對象大多是我的同時代人。因了共同承受的歷史事件、社會變革,同時代人會形成此一代際所特有的社會心理、文化品格、精神結構乃至群體意識;但無疑,即便共同于一段時空而存在于世界上,人與人之間也不可避免形形色色的差異。所謂的“同在”、“同時代”,并非假設同質、合流、無差別,而是預期在眾數、多元、異質、個體、對等的基礎上展開對話、參與、“不齊而齊”。且如董啟章所言,正因為知覺到差異甚至是鴻溝的存在,故而“必須為理解或溝通搭建一條可行的橋梁。這樣的橋梁一旦建成并且被踏上,大家就有了成為廣義的‘同代人’和‘同世界者’的基礎”。十九世紀的俄羅斯之所以是文學的黃金時代,在于杰出作家和批評家在精神的旗幟下集結,比肩而立。文學盡管是“個人的事業”,但同樣需要同時代人的嚶鳴激蕩之聲,相互應答、分享、承擔和創造。

      “同時代”不僅意謂著個體與個體的關系,也指向個體與時代之間的關系。“同時代性也就是一種與自己時代的奇異聯系,同時代性既附著于時代,同時又與時代保持距離”,“真正同時代的人,真正屬于其時代的人,是那些既不完美地與時代契合,也不調整自己以適應時代要求的人……但正是因為這種境況,他們才比其他人更有能力去感知和把握他們自己的時代”(阿甘本)。既“附著”、內在于時代,又不是泯然陷落在時代中;有能力保持對時代黑暗的凝視,還要有能力感知黑暗中的光。

      文學批評的“同時代性”,還意味著一種身處局限性中、特殊的研究姿態和方法。打個比方,文學如同不絕長流,設若我們要了解同時代的某種文學潮流的演進情況,一種工作方式是,將自己化作置身于此一河段中的石頭,感同身受水流的實感;另一種工作方式是(如果我們個體的生命長于這一段文學潮流),站在岸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或撿拾退潮后留下的時代“遺物”,帶回實驗室作研究。在以上兩種姿態中,后者往往因為確定了潮流“結局”的絕對性以及將認識對象固定化,而得出結論予人“正確”、“客觀”的印象,同時置身事外提供了優越感,于是負起“指導讀者、批評作者”的大任;前者則喪失了后見之明的支撐,其判斷很可能與文學史后來給出的“結局”不一致,無疑是一種審美與知性的冒險,“預測的落空,是進行同時代史研究不可避免的命運”,但這種工作表明了認識主體在具體、實際而流動的狀況中進行選擇、判斷的高度緊張感,這一緊張感暗示著批評者內在于時代,就好像置身于長流里的石頭,切身感受著河水的流動、砥礪、溫度,它奔騰時的沖擊力,或涓涓細流時親密的愛撫,并且將自身的生命信息與能量傳遞給河流,以生命信息和精神能量的集結、聚合來回應時代……也許以上兩種研究姿態都不可或缺,但我心意中具備“同時代性”的文學批評,更多指向后者。

      在方法上,這種文學批評始終以建設性的態度,試圖在創作“可能性的萌芽狀態”中預期未來“更好的途程”。下面這段陳世驤先生的話,最能見出我心目中,在“同時代”狀態下,文學批評與創作的理想關聯:“他真是同感的走入作者的境界以內,深愛著作者的主題和用意,如共同追求一個理想的伴侶,為他計劃如何是更好的途程,如何更豐足完美的達到目的……”“同時代”的批評不同于文學史研究或處理歷史人物,在后者的場合下,不妨對研究對象的整體思考邏輯、歷史貢獻以及所處時代狀況作全面的洞察與把握。然而,“同時代人”的立場,決定了我雖然作為一個評論者,但并不能占據后來者的優勢,因了然文學史的脈絡與人物的結局而自命“客觀”、信心十足地褒揚貢獻、指點欠缺。而更應該預測創作去向的豐富,“計劃更好的途程”;也期待這種未來的豐富性能夠搖曳多姿,也驚喜于“預測的落空”。

      不管是創作還是批評,其實都是對生活發言。說到底,探討同時代人的創作,既是追蹤文學可能出現的“新變”因素,也是理解我們這代人的生命經驗。

      金理,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現任教于復旦大學中文系。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爭鳴》、《文藝理論研究》、《當代作家評論》、《南方文壇》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若干,部分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轉載,出版學術專著《從蘭社到<現代>:以施蟄存、戴望舒、杜衡與劉吶鷗為核心的社團研究》(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曾主筆《文匯報》中短篇小說評議專欄“期刊連線”(2003年至2006年),為《小說評論》開設批評專欄“小說的面影”(2007年至2008年)。

      獲“第一屆全國青年作家、批評家主題峰會”推選“2012年度青年批評家”(《人民文學》雜志社、《南方文壇》雜志社主辦)。獲“第六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7年度最具潛力新人”提名。2012年被聘為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獲《當代作家評論》、《南方文壇》年度優秀論文獎。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