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視點 >> 正文
近日中國臺灣、香港地區,韓國等地的優秀電視劇制作人,紛紛和內地制作公司展開合作——近期在江蘇衛視接連播出的《愛的創可貼》、《盛夏晚晴天》、華策影視出品的《幸福的面條》等均是以“混血偶像劇”的面孔奪人眼球,有的港味十足,有的韓范兒十足。這種“混血偶像劇”和之前的山寨劇比起來,的確更為時尚一些。
現象 偶像劇口味越來越混搭
作為資深偶像劇觀眾,你會發現,當下的熱播偶像劇,口味很是混搭——由臺灣偶像劇教父劉俊杰掌鏡、兩岸新生代實力演員出演的《愛的創可貼》,大打臺灣偶像劇擅長的純愛牌,讓觀眾品嘗到如臺灣奶茶般的柔美清香:而近日在江蘇衛視接檔該劇的《盛夏晚晴天》,散發的則是港式風味,將商戰和懸愛緊密結合!缎腋5拿鏃l》由在亞洲大紅的尹施允扛鼎主演,該劇的創意總監則是經典韓劇《冬日戀歌》導演擔任,在造型、拍攝等方面,更是運用了大量韓劇元素。
中國臺灣、香港地區的電視人紛紛搶灘內地也成為一種熱潮。近兩年播出的超過20部偶像劇,近九成是以合拍、合作的形式出現,如《就想愛著你》、《愛上琉璃苣女孩》等多部劇集。而在電視劇領域堪稱霸主的韓國,也瞅準了中國內地這塊廣大的市場,最近很多劇從主演、攝制、造型等方面,都運用了大量韓劇元素。
局面“混血劇”收視高成本低
國產偶像劇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從“山寨”、“狗血”的種種質疑中,影視公司終于找到最好的方式——合作。業內人士稱,偶像劇目標就是年輕觀眾,而如今年輕人更喜愛追逐時尚潮流。“哈韓”、“哈日”讓日韓乃至中國臺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等地明星在年輕人中的人氣更高,“混血偶像劇”不缺人氣、不缺話題,在收視上表現也非常喜人。
在討好觀眾的前提下,“混血偶像劇”相比純國產劇成本卻并不高。據了解,近幾年國產電視劇呈井噴式發展,一年近兩萬集的產量讓明星資源捉襟見肘,這也導致內地演員身價飆升,甚至有部分當紅演員叫價70萬一集。相對而言,外來明星可謂物美價廉,此前,臺灣偶像劇教父劉俊杰爆料“來內地拍戲,片酬是臺灣的五倍”,可即便漲幅如此之大,平均起來依然比內地演員便宜。此前,尹施允就曾被曝拍攝《幸福的面條》身價并不高,只相當于國內二線明星身價,可算是物美價廉。
未來趨勢
偶像劇靠“混血”走出國門
如今,海外片商對中國制作的電視劇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比如《甄嬛傳》、《步步驚心》等都取得了不錯的反響,但基本是以古裝劇為主。而在現實題材劇尤其是偶像劇這方面,內地制作相對落后,業內人士指出,偶像劇選擇走合拍路線,主要是為了結合外來的優秀制作方式和理念。這些優秀的外來制作人,更懂得市場的需求,在題材的把握和制作的精良上,都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借鑒。通過這樣的方式,應該能給內地偶像劇帶來可喜的改觀。 記者穆晨曦
中韓合拍片列舉:
秋瓷炫做了《木府風云》里的麗江女王張瑞希做了《隋唐英雄》里的張貴妃李泰蘭做了《鳳凰牡丹》的絕世美人安七炫做了《帝錦》的中國皇帝時裝劇《錢多多嫁人記》、《林師傅在首爾》、《辣椒與泡菜》、《愛的蜜方》、《戀愛兵法》
另種聲音
“中韓合拍”=爛。俊芭及蓚儭眲e來
原因1:在這些合拍劇里,我們看到的是投資方煞費苦心的門面功夫,卻沒有用心良苦的劇集品質。除了灑狗血、放天雷、外加虐心虐身那一套外,再也不能搗鼓出點新東西了。
原因2:中國演員和韓國演員對戲,雖然真愛可以超越一切,但語言橋梁都沒有建立,從口型到臉部表情都不免牽強。
原因3:合拍劇的慘敗還與韓星的和稀泥態度有關,韓星在拍自家劇集時作多大犧牲都甘愿,這種專業標準到了中國突然就降低了幾個層次,想當初張瑞希即使臉腫如包子依然敬業地上韓國節目,然而到了中國就連耍大牌,在片場處處要求“開小灶”,還擅自離開劇組長達一個月之久。(搜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