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央視青歌賽的新與變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5月15日14:44 來源:中國作家網 張冠宇

     

     

     

      近些年全國的電視歌壇堪稱熱鬧,似與“央視青歌賽”比照,又意在比拼與趕超:先有同出央視的“星光大道”受到草根族的熱烈追捧,后有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引來年輕人的一片驚叫,這邊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讓國人大飽耳福,那邊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又“秀”出火爆……

      在全國的電視觀眾被眼花繚亂的歌賽吊足了胃口之后,必然要迫使代表國家級水平且已年屆“而立”的央視青歌賽內省反思,以重整旗鼓,再上層樓。

      面對各方面的強力挑戰,亦為滿足全國廣大電視觀眾強烈的心理期待,央視果然在“第十五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中,以全新的思維、大力度的調整,全面展示出了改革陣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改部隊或中直院團為省級電視臺或網絡隊推薦。

      二、 增擴比賽選拔范圍與晉級頻次;改“金、銀、銅獎”為“第一到第五名”。

      三、 設立“曲庫”,歌手抽簽選唱。

      四、 取消原生態及合唱比賽。

      五、 “民美通”三種唱法同臺競賽。

      六、 不分設評委,輪換評委;評委統一為三種唱法打分。

      七、 撤銷新歌加分賽制。

      八、 增加歌手自薦小片及“快問快答”。

      九、 現場管弦樂隊伴奏。

      十、 增加在音樂頻道的比賽重播。

      十一、增加金牌主考。

      十二、評委與金牌主考現場示范。

      可以看出,作為專業、權威、嚴肅、以引導廣大電視觀眾健康審美為己任的中央電視臺,此次改革可謂用心良苦,實現改革也下了很大決心,無論比評氛圍、現場反饋、評比結果還是觀眾的切身感受都是歷屆比賽中變化最大、影響至深的一次。

      限于篇幅,這里只對此次比賽實際影響較大的“歌手抽簽選唱”、“‘民美通’三種唱法同臺競賽”、“輪換評委”和“現場管弦樂隊伴奏”等項改革措施及其實際成效進行探討分析——

      關于“歌手抽簽選唱”

      設立“曲庫”,讓歌手抽簽選歌,其出發點是為體現公平、公正、公開原則,意在鍛煉和培養歌手對不同歌曲的視唱及表現能力,同時,演唱經典歌曲也會使優秀的音樂得以傳承與普及。事實證明,歌手在演唱這些凝聚了國人共同美好回憶的曲目時,的確增強了觀眾的認同感和親切感,享受到正本清源的欣賞品鑒與心理慰藉。

      正如一枚硬幣必然具備正反兩面一樣,這種從形式上看似無可非議的賽制,其實也存在著某些難以掩蓋的不足。

      首先,歌曲演唱比賽不同于體育比賽。在體育比賽中,田徑運動員的“抽簽選擇賽道”對運動員的實際影響有限,因為他們進行的還是同等項目、同等技能的比賽,只不過是將賽前訓練所積累的實際潛能轉化為現場發揮罷了。但如果因抽簽讓一名少數民族的歌手仿唱港臺流行歌曲,或讓一名講普通話的歌手演繹方言民歌,事實上就會發生某種“項目易位”,雖然表面上看都屬于“田徑”比賽,但結果卻類似于讓擅長短跑的運動員跑馬拉松或讓馬拉松運動員去跨欄——難免會因為“揚短避長”而失分。

      歌唱藝術總是要強調風格和展示個性的,即便是功成名就的大藝術家,其表現領域也總會因為某一方面的擅長而受到其他方面的限制(“萬能”歌手恐怕不會是我們要求和培養的目標),而歌手只有選擇最能體現藝術專長的歌曲,才可能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聲音潛能,充分展示在二度創作時所積累、凝聚、升華的內在情韻。而在臨場前幾天才確定演唱曲目(盡管有兩首可選,仍很局限),除幸運者與少數百變歌手外,會使許多歌者“顧聲忘情”或“追情舍聲”。從這點來說,這一設置從主觀意愿來看是好的,但也確實存在先天不足,還有在改革中進一步完善的必要。

      關于“‘民美通’三種唱法同臺競賽”

      主辦方讓“民美通”三種唱法同臺競賽,其良苦用心不言自明——意在形式創新,以避免枯燥單調,使現場氣氛活躍,從而有利于提高收視率。沒錯,身著不同服飾、張揚不同氣質、展示不同曲風的演員一起登場亮相,確實能令廣大觀眾眼前一亮;由于演唱方法與表演風格迥異,也的確能夠豐富舞臺的現場觀感,調節觀眾的心理節奏,增強可視性。

      然而,一些問題也由此產生。譬如說,同種唱法同臺競技的緊張度和可比性被弱化,場次間隔給評委打分帶來了一定難度和誤差,等等。

      這似乎是魚和熊掌難于取舍的問題,根子卻在于:是把它當成一次電視歌會,還是一場專業的歌唱比賽?如是前者,這種安排未嘗不可,如是后者,就還有商榷與改進的必要。

      關于“不分設評委,輪換評委;評委統一為三種唱法打分”

      毫無疑問,這種設計有益于鍛煉評委隊伍,提高評委素質,擴大評委數量,增加賽事看點,尤其增設文藝評論家和媒體人擔任評委后,擴展了評判視角,增加了評審向度,有利于評委從專門側重于選手演唱技巧的局限中解脫出來,而使選手得到全面、客觀的綜合評價。應當說,這是一種大膽的嘗試。

      同樣,相關的問題也會由此而生。

      一方面,不同的評委組合在相互制衡的情況下,難免產生不同場次彼此相異的評判標準。例如,就有觀眾反映,某些場次評委普遍打分過緊,某些場次則打分偏松;另一方面,每個評委源于欣賞取向所采用的評定標準(例如“美聲”評委為通俗歌手打分,“通俗”評委為民族歌手打分等),會由于自我局限而導致“自由裁量權”的擴大。譬如,現場經常可以看到,不同評委對同一個選手的評判,分差竟達3分之多。而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跨界”評委的評判上,這也絕不僅僅是去掉一個最低分、去掉一個最高分所能抵銷的。如果考慮到不同場次和由于“制衡”情況不同累計形成的分差,可能還不止如此。這樣,用不同場次評委打出的相對分差置換成總體排名的絕對分值來確定選手晉級的標準本身,就容易產生較大的偶然性,而在這一“緊”與一“松”,一“分”一“厘”之間,會對選手產生看似雖小,實則極大、甚至致命的實際影響。簡而言之,評委相當于標準,而任何標準在評價體系中都是不應變動的因素。否則,就難于統一和通盤考慮,甚至難以避免“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現象發生——幸運選手可能被“高估”,非幸運選手卻只能生吞“不可承受之重”的評判結果。所以說,此種晉級方式的科學性也有待于進一步考量。

      關于“現場管弦樂隊伴奏”

      央視青歌賽采用現場管弦樂隊伴奏是這次改革的最大亮點,也可以說是央視獨樹一幟、意義重大的成功改革。

      實際上,任何真正意義上的音樂比賽,都應該由現場樂隊伴奏,只不過限于人才、場地、組織和資金等一系列問題的掣肘,才使伴奏帶堂而皇之地喧賓奪主,本該出現的“歌者帶樂隊”,卻變成了“人聲隨電聲”的本末倒置現象。作為引領國民文化導向、提升聽眾欣賞品位的國家級電視臺,能夠適時推出這一舉措,一方面表達了對經典音樂與參賽歌者的應有尊重,同時也展示出泱泱大國應有的氣質與氣派,甚至可以說是在音樂賽事領域率先實現“中國夢”的具體體現,的確可喜可賀。

      如此規模的賽事能夠實現現場管弦樂隊伴奏很好,但行家知曉,其背后的工作量達到令人難以想象的程度,僅總譜、分譜一項就足可論噸稱量,更別說具體排練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與物力都將難以計數。但也正是在這一點上,才真正體現出央視的決心、眼界、實力與情懷。因此,作為剛剛實施的這一舉措,管弦樂隊的主要精力還只能用于經典歌曲的配器與排練上。同時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隨著這一舉措的逐步完善,未來還須考慮抽出一部分精力來排練新作,鼓勵新作,以使央視無愧眾心所望的心理期待。

      關于“增設金牌主考”

      應當說增設“金牌主考”,是最能制造賽場緊張氣氛,最適合調動觀眾潛在熱衷的“圍觀”心理,最能因為懸念和好看吸引觀眾眼球,也最容易把現場氛圍推向高潮的一項賽事新規。

      這項舉措的好處在于:將以前所有比賽結果“歸零”,只專注于選手演唱技巧的現場呈現,由于“金牌主考”本人是觀眾所熟知的專業歌唱家,又都是歷經各屆“央視青歌賽”比拼脫穎而出的頂尖人物,因此他們評判、示范與互動所體現出來的權威性、專業性與直觀性,必然引起廣大觀眾的極大興趣與高度關注,甚至可以說,這項新規簡直就是整個賽事的“臨時離調”,卻又最能吸引觀眾的華彩樂段。

      “金牌主考”雖然屬于輔助賽項,但由于在難分伯仲的情況下,個別選手的確可以憑借張揚個性的極致表現而使以往賽績“翻盤”,甚至有可能顛覆此前15位評委的綜合評判,所以在分值的設定上,仍有探討的必要。

      0.3分,相當于6道素質問答題的總和。這在比分極為接近的情況下,很難保證不會發生以偏概全的狀況,況且這種判分結果只能體現兩名選手之間的相對性,而非全程比賽所應看重的綜合性。在這種境況下,考場上選手們的表現越是“各有千秋”,就越會讓考官難于定奪,其規則設置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就越是難以顯現。因此,在保留和保護這一賽制特色的前提下,仍可考慮適度縮小分值,以克服此種評判結果可能帶來過窄的相對性與較高的偶然性。

      至于其他方面,本著中國向創新型國家轉變的總體要求,央視似應在啟動形式創新的杠桿之后,還需把主要精力放在內容創新和“形”、“容”互動的總體規劃上,率先推出好的做法,譬如像保留歌手綜合素質考評一樣,在鼓勵新作、保留原生態及合唱比賽等方面,則不妨“曹隨蕭規”。

      回望已經走過的30年歷程,一向堅持、堅守先進音樂文化操守的央視青歌賽已經為中國歌壇選拔、塑造出了一大批享譽國內甚至蜚聲國際的知名歌唱家、當紅歌手,大大提升了廣大電視觀眾的審美高度和欣賞品位。同時,在弘揚民族先進文化、普及音樂知識、增強人文關懷方面,青歌賽也一直在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述“暢議”中所指出的此次改革中的某些得失,只是發展完善過程中必然面臨的成長性問題,我們始終相信,依托央視成熟厚重的文化實力和影響力,憑借央視舞臺的廣闊天地,青歌賽一定會培養出更多、更好、更具中國特色的音樂人才。(張冠宇)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