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在2013“書香羊城·全民閱讀月”期間,著名作家葉辛登上由廣州市委宣傳部舉辦的廣州講壇,為廣州讀者做了精彩的演講;顒忧跋,葉老師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葉辛是知青作家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三十余年來,一直以勤奮的創作活躍在當代中國文壇上。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華都》、《纏溪之戀》等。本次活動葉辛攜作品《客過亭》與讀者交流,演講內容也與該書相關。他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備受關注的最新長篇《安江事件》即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采寫及圖 記者 吳波
《孽債》歷經16年漫長積淀
葉辛告訴記者,他從小的理想就是做作家!霸谧x小學的時候,我就萌生了長大當作家的理想,F在回想起來,我覺得這是十分值得珍視的。盡管在當年,因為表示了這一美好愿望,還被老師批評為‘資產階級成名成家思想’。1973年我第一次收到退稿的情形,至今歷歷在目。慶幸的是,我沒有氣餒,沒有停下筆。在我棲身的小土地廟里,我仍然天天守著煤油燈寫作。土地廟在寨子中心,老鄉們天天看到我在那里寫。三十多年過去了,厚實的土地廟仍在那里,老鄉們在上頭掛了一塊牌子:‘葉辛舊居’。他們來電話告訴我,和‘葉辛春暉小學’一樣,這里成了湖畔林場的一個旅游點!
1991年,葉辛在《小說界》發表了長篇小說《孽債》,1992年小說正式出版,1995年春天,由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播出后,立刻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葉辛說,幾乎是電視劇剛播完,他就開始被“寫續集”的要求包圍了,不僅很多讀者、作家都催著他動筆寫續集,連他去看望自己的母親時,弄堂里的老頭老太們都會很熱心地追著問結局。甚至還有影視公司和知青,編寫了故事梗概來找他,希望他能把《孽債》的續集快點寫出來。
但葉辛一直沒有動筆!皠撟魇怯袃仍谝幝傻,所有優秀的創作都是作家經過思考從生活中來的,《孽債》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這個有關親情的故事也反映了那個時代。以前不寫,是因為那5個孩子都還沒長大,那些故事都還沒發生,缺失的是時代!
對話葉辛:“好的作品需要時間的檢驗”
廣州日報:據統計,你們那一代的作家總共出版的長篇不超過200部,而現在每年出版的長篇卻高達2000部,但卻沒有幾部引起轟動。您覺得我們的文化作品是退步了還是進步了?
葉辛:判斷一部作品是否好,需要三個標準:第一個是讀者是不是喜歡;第二個是否能夠接受時間的檢驗;第三個是否能夠經受歷史的考驗,F在每年出版2000多部長篇,卻沒有多少引起關注,這不能簡單判斷文學作品的水平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這個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檢驗。
廣州日報:您創作了近千萬字的作品,您最滿意的是哪些?
葉辛:兩年前,我統計了一下,我已出版了106本書。我認為《蹉跎歲月》、《家教》、《孽債》是我青年時代的代表作。《華都》這部小說的構思開始在上世紀90年代初,動筆的時間是2000年,2003年11月份寫完。這部小說沒有描寫我熟悉的知青生活,而是通過上海一幢百年高樓的歷史,描寫了幾代上海人的生活情態以及三代婦女對于愛情的追求。
去年完成了《客過亭》,從《蹉跎歲月》、《孽債》再到《客過廳》,有評論認為我完成了“知青三部曲”,我當然不這樣認為,但確實這三部作品相互關聯。
廣州日報:您的《蹉跎歲月》、《家教》、《孽債》等作品當年都被搬上了熒屏,那時您是否就有了超前認識?
葉辛:作品發表后,多家電視臺來找我以后,我才改編的。小說是語言藝術,讀者是通過閱讀感受。影視劇是視覺藝術,觀眾是通過觀看感受。
從文學作品到電視劇,我改編得很順利。1982年,由長篇小說改編的《蹉跎歲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引起了全國觀眾的共鳴,從此,知青題材的電視劇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一種電視劇類型。
上世紀90年代,《孽債》電視劇感動了無數觀眾,“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沒有我的家?”當這段旋律響起來時,我相信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會潸然淚下,這是電視的力量,感謝電視。
廣州日報:作為知青您曾在貴州生活了21年,這對您的生活和創作有何影響?
葉辛:影響當然是很大的。我插隊的時間共十年零七個月,經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整個過程,感受與其他知青不同。我從小生活在上海,在此之前從未接觸過農村。插隊生活使我學會了用兩副目光來觀察生活。一副眼光是我經常用都市人的目光來觀察偏遠的、古樸的、傳統的農村生活,看到那里有很多與城市不一樣的東西;另外,我也常常會用山里人的目光來看待都市里的一切,并總能發現都市里的人發現不了的東西。當兩種目光交織在一起的時候,對我創作來講是非常重要、彌足珍貴的。
廣州日報:能否介紹一下下一步的創作計劃?
葉辛:我的最新長篇《安江事件》即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手里也有幾個知青的故事,準備寫下去。但現在的我不只是寫故事,我想寫有更多思想性的作品,準備好了,我就會著手寫。
一味撫摸傷疤沒意思
《客過亭》描寫了一群與作者同時代的伙伴們的生命歷程。他們出身不同,心性各異,如今都人到中年,漸入老年,回首往事,不免陷入對歷史與人生的深深思考與詰問……葉辛告訴記者:“我在《人民日報》上寫過一篇文章,人世間是沒有客過亭的。但是現在有了,這本書出版之后,上海郊區在奉賢蓋了一個客過亭,比我想象的還要漂亮!
談及創作該書的緣起,他說,“2007年夏天,我妹妹給我打來一個電話說有一個知青在我們插隊的縣里當縣長助理,他給了我妹妹一本上海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花名冊。這本花名冊,二十幾頁我大概看了四個多小時,雖然花名冊二十多頁很短,但是很說明問題。從這本花名冊可以看出上山下鄉知青的命運。我去插隊時19歲,我妹妹16歲,從這個年齡到現在,這些人的面貌全部在這本花名冊里體現出來了。為什么我會看四個多小時呢?看著看著我突然想起來,我說我可以用這樣的一個形式,就是寫一幫老知青,約好了回歸當年插隊的山寨,這樣去寫一本長篇小說!
葉辛說:“知青歲月已翻過去,我作為當年全國1700多萬城市青年的一分子,親歷了那場運動。它帶給我無盡的滄桑的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了中國農民的生活、體驗了中國基層的生活,讓我在思考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如果一味地去撫摸傷疤,這是沒意思的!彼J為,插隊的生活給了他豐厚的創作營養,知青生涯讓他了解了棲息在中國大地上的農民,在這里,他拜男女老幼為師,盡可能地了解這里的一切事物,這讓他逐漸找到了自己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