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改編似乎已經成為了中國戲劇、影視界用來“救市”的一味靈丹妙藥。從舞臺、電視到大銀幕,對于經典、名著、熱播劇等各種形式的改編——從名著的改編到對經典改動后的搬演、熱播劇的翻拍、戲曲移植乃至對于同一題材之間的藝術體裁轉換,可謂是此起彼伏、勢頭強勁。
如果考察各類改編作品之所以不斷涌現的主因,自然還是在于其簡化了創作在內容方面的復雜程度,不需要再另起爐灶構思故事、設計人物形象和人物關系等,使主創們可以把精力專注于改編本身。畢竟,借助于原作提供的背景快速形成劇本、以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省時省力,好處顯而易見。本來,借用已有的文化通道,使戲劇、影視作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未嘗不是好事,但是諸多的改編、復排和重現,卻更加彰顯出當下原創作品的式微。而面對優秀原創作品的嚴重缺失,也難免不引發世人悲嘆:這是一個原創力枯竭的時代。
但貌似省時省力的改編,對于改編者而言卻是一柄雙刃劍,優秀的改編也需要強大的原創力和功力為自身注入力量的源泉。實際上,只是將原作舞臺化或是影像化,其實只是改編的最低要求。對于一個合格的改編者來說,改編不只是要展示原作的特點,還要有能力去深化原作的立意。而改編如果力圖將原作的精神再往前推進一步,就必定要注入改編者的想象和獨特的處理。在改編的過程中,改編者有很大的自由去處理、去表達個人對于生活的體驗,可以說,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改編,也是改編者一次全新的創作,只有投入精力,去除原作表面的情節性進而發掘和體現作者對于生活的本質認識、開掘原作的思想、寫出改編者自己的理解,才是改編的意義所在。
因此,改編也需要創造力,優秀的改編必然是對原作進行了新的有創意的闡釋和演繹,或是對經典進行現代化的重組和嘗試等,這無疑可以令創作的一方和欣賞的一方都獲得滋養和培育。事實上,很多經典名作就是在被各種改編處理的過程中,其改編者在不同時代所賦予作品的不同樣貌,又從多種角度開掘了劇作的潛能,因而在多年來不斷被搬演的過程中,往往不僅可以培養出幾代優秀的演員,還能培育出幾代觀眾的藝術品位和審美層次,令觀演雙方都從中獲得經典的滋養。
又如,戲曲舞臺上也出現過不少將其他劇種的原創劇目進行改編后成功移植到自己劇種中的作品,令移植演出不僅大受好評、贏得雅俗共賞的劇場效果,還擴大了原作的觀眾范圍。正是因為有了原作的基礎,創作方才既可以在短時間內能更好、更快地完成創作,又得以在運作的過程中提升整個創作團隊的能力。曾幾何時,不論是歷史悠久還是形成較晚的戲曲劇種,都在保持著自身風格特色的同時,互相影響、互相依賴、互相移植,不斷地相互吸收養分,以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所以許多劇目都曾是各劇種所共有。因此,在佳作難尋的情況下,在各種娛樂方式飛速發展、戲曲觀眾群日益萎縮的今天,劇目移植無疑是一種現實可行、立竿見影的好辦法。而各地方劇種在爭奇斗艷的同時,各自的優勢和特色也隨著這些劇目深入人心。
由此可見,改編并不是獲取名利的終南捷徑,它是一條同樣充滿著艱辛、需要創作者殫精竭慮苦苦追尋的藝術征途。因此,當其日益被當成“法寶”而被頻頻拋出時,不免令人憂慮:原創作品的孱弱,無疑是中國戲劇影視界在表面繁榮之下埋藏著的深層的危機;而改編大行其道的背后所傳遞出的整個藝術界的浮躁信息,更應警惕。
追根溯源,改編的熱度與當今社會的文化消費以及商業運作等密不可分。改編減少了經濟風險,使制作方的投入和收益獲得了一種保證,為了獲得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制作方自然對于具有影響力原作的改編趨之若鶩。此外,文化消費市場的快速發展,使原創作品的創作明顯跟不上其大增的需求量,加之制作方對于利益的過度追逐,令票房、收視率儼然成為了唯一的衡量標準,這些都直接造成了中國戲劇影視界創作力萎縮的負面影響。最為可怕的是,功利主義對于制作方、創作者乃至觀賞者心靈的污染,會令他們在利益的追逐中最終喪失職業的操守。而今一些以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的方式所獲得的利益和所謂成就充滿了魅惑,也是浮躁和功利之風愈刮愈猛的重要原因。而面對改編背后的利益驅動,真正的藝術工作者只有剛健自強、堅守精神家園,才可能創造出無懼歲月銷蝕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