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2010年4月,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主席于友先介紹說,根據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開展的全民閱讀調查,我國國民每年人均閱讀圖書僅有4.5本,遠低于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來源:新華網)。2011年4月8日,《人民日報》刊發《出版大國的尷尬:中國人均圖書消費量20年不變》,稱“在一切都迅猛變化的中國,有一項統計數字20年來卻幾乎沒變,那就是人均圖書消費量”。2012年9月20日,《人民日報》再次關注國民閱讀,刊發題為《中國陷入閱讀危機 人均圖書閱讀量是4.3本》的報道。這一系列數據表明,盡管全民閱讀是老話題,盡管政府、出版行業以及知識界的有識之士都在大力倡導推動全民閱讀,但是我國的全民閱讀無論在閱讀數量還是閱讀質量上,仍然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依舊任重而道遠。
作為一名出版人談到全民閱讀,我常常想起狄更斯在《雙城記》里那句著名的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從閱讀的“硬件”方面來說,中國圖書出版的品種和總印數已經居于世界第一,是名符其實的出版大國,讀者可以選擇的圖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而且,圖書的定價相對其他國家來說,總體偏低。隨著技術的進步,閱讀的載體也變得更加多樣化,除了傳統的紙質書,互聯網閱讀、電子閱讀器、移動閱讀等閱讀終端迅猛發展,只要愿意,人們隨時隨地可以閱讀。如果從這些角度想,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但同時,現在雖然市場上書很多,真正的、深度的閱讀反而變得困難了,因為社會太快,干擾太多,人們前所未有地浮躁,無法沉下心來安靜地、深入地閱讀那些有營養的書。快餐吃多了,人就容易營養不良。從這個角度而言,“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因為處在一個淺閱讀、微閱讀、碎片化閱讀正在迅速成為社會時尚,尤其是年輕人的閱讀時尚的時代,真正的閱讀似乎離人們越來越遠。
在中國,要推進全民閱讀,領導的帶頭作用很重要。領導要提倡讀書、帶頭讀書,要起到重要的推動和示范作用。毛澤東愛讀書是出了名的,臥室、床上都堆滿了書。他見到許世友時還問他讀過幾遍《紅樓夢》,并說出了“《紅樓夢》至少要讀5遍才有發言權”的名言。最近幾年,政府采取各種措施,大力推動全民閱讀,如建設“農家書屋”工程,向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等。2012年,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書香之縣”評選活動;不久前,江蘇“書香之縣、書香之鄉、書香之家”評選活動結果揭曉,大到縣、鄉,小到企業、家庭,都掀起了提倡閱讀的熱潮。我相信,由政府主導的這些活動,對推動全民閱讀、刺激消費者的購書需求等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再深一步,我認為,對推動全民閱讀還要有一些相應的效果檢驗:第一步,可以是提出倡導,建設書屋,購書等;第二步可以組織一些活動,比如征文、讀書沙龍等等,對所讀的書進行思考、交流,使得全民閱讀真正落實到“讀”的行動。
推進全民閱讀,從出版社來說就是要出好書。首先,內容要好。要有經典的、被歷史證明的,有文化積累、有價值的東西。其次,要與時俱進。根據社會時代發展的需要,大眾閱讀的需要,從源頭抓起,推出一些原創的作品。第三,既需要專業的學術書,也需要普及性的大眾圖書。要善于把營養豐富然而相對艱深的“頂天”的學術著作,轉化成通俗易懂的“立地”之作,為大眾服務。
一年一度的全國書市,是各家出版社推銷自己的圖書產品、展示自身特色的好機會。今年,南大社帶來了眾多精品圖書,除了南大社看家的學術著作、高校教材,有三類值得一提。第一類是目前為止堪稱“獨一無二”的大部頭精品書,如16冊的《全清詞?雍乾卷》;如國內迄今最完整的關于南京大屠殺的原創性研究專著《南京大屠殺全史》(三卷本)等。第二類是適合大眾閱讀的文學、文化類書,如“中國現代文化名人評傳叢書”;精裝人文譯叢之波德里亞的《冷記憶》;小說《“獨角鯨”號的遠航》;澳大利亞著名藝術批評家羅伯特·休斯的回憶錄《我不知道的那些事情》,以及已達20種的《人文社科通識文叢》等。
最后我要重點推薦一下南大社的少兒書。南大社成立于2011年年底的少兒圖書中心,經過一年多的發展,今年將進入發力年:預計推出產品400種。目前,南大社少兒圖書中心的產品大致可以分為一下幾類:品牌授權產品,如上海淘米公司授權的《賽爾號Ⅱ》系列、騰訊授權的《地下城與勇士》系列、新東方授權的“泡泡”圖書系列、迪斯尼授權的《小鱷魚洗澡》系列等;原創兒童文學系列,如《狼王》、《機械迷城》、《7公主》《香水迷境》等;引進版系列,如《超級小子》、《龍騎士》、《冒險你來定》等。希望這些品質良好的書,能勾起一些讀者的閱讀欲望,為推動全民閱讀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