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 >> 正文

    防災手冊:謹記防震逃生關鍵詞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4月21日17:35 來源:京華時報
    資料圖表資料圖表

      與日常遭遇的火災、暴雨和雷電相比,地震發生的概率要小得多。但所謂防患于未然,對每個市民來說,提高地震防災意識還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您有足夠的防災意識和準備,地震的危害也會大大減少。本周,記者采訪了北京市地震局相關專家,教您一些實用的逃生和防災知識。

      如果地震來了,到底該怎么辦呢?北京市地震局宣教中心主任、中國地震學會科普委員會副主任鄒文衛向京華家居記者詳細介紹了知識,并指出了不少地震發生時的錯誤做法。

      □行動篇

      錯誤做法1

      第一反應往外跑。

      鄒文衛介紹,地震來了之后應以躲為主。國內外案例表明,地震發生后往外跑造成的傷亡更多。很多情況下地震并不大,但不少人跑出去后反而被倒塌的墻體壓倒或者被室外懸掛物如空調室外機、廣告牌等墜落物砸到而受傷甚至導致死亡�!爱斎�,如果你就住在平房,地震時離門很近,而且室外空曠安全,當然可以選擇跑出去,到空曠的地方躲避�!�

      鄒文衛強調,當主震完了之后才應立即轉移到空曠的戶外。一般來說,主震震動比較強烈,隨后可能還有余震。即使房屋在主震中沒有受到嚴重破壞,但如果有強余震,房屋還是可能倒塌,所以要及時轉移到空曠的室外,并遠離高大建筑物、電線、廣告牌、立交橋等,到緊急避難場所去。

      另外,從我國的建筑抗震設防標準來看,房屋有“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個不同水準的抗震設防目標。首先大家應該明確一個概念,我們通常所說的,房屋可以抗8度地震,這里的8度與8級是兩個概念。8度地震相當于本地20~30千米深處發生一個6級地震對地面造成的影響,或者遠處的7級地震和更遠處的8級地震對本地造成的與前述6級地震相同的影響和破壞。在北京地區,一般正規設計建造的建筑應該能抗8度地震。

      “小震不壞”的意思是說,當遭受烈度低于8度的地震時,房屋一般不受破壞;“中震可修”是指遭遇烈度為8度的地震時,房屋可能會出現輕微破壞,如吊頂壞了、墻體出現裂縫等現象,但修一修還可以繼續使用;“大震不倒”是指遭受烈度大于8度的地震時,房屋會受到較嚴重的破壞,但不會倒塌。北京地區上世紀90年代后正規設計建造的房子如果沒有質量問題,一般都能達到這個標準。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發生地震,最主要的是防止墜落物砸傷。只要房屋不倒,再加上采取正確的應急避險措施,安全是有保障的。當然,如果真是特別大的地震,加之房屋質量差,發生了粉碎性坍塌,躲和跑就沒有多大差別了。

      錯誤做法2

      情急之下選擇跳樓。

      跳樓不僅會受到傷害,還會受到墜落物的傷害,最好的做法還是保護好頭部,先躲起來。

      錯誤做法3

      躲在陽臺、窗戶邊上。

      鄒文衛介紹,從以往的地震來看,很多樓房沒倒,但外墻倒了、樓梯也塌了,可以說外墻和樓梯是建筑中相對薄弱的地方。陽臺、窗戶多是靠近外墻的部分,躲在這里不僅可能掉下去,還有可能被墜落物砸到,而窗戶玻璃在搖晃擠壓下容易破碎,會被扎傷。

    資料圖表資料圖表

      錯誤做法4

      逃生時乘坐電梯。

      鄒文衛指出,從高樓撤走時應該走安全通道,千萬不可坐電梯。因為地震發生時電力系統有可能中斷,會被困在電梯內。這一點與火災逃生相同。如果沒有燈光照明,可順摸著樓梯靠墻的一側下行,因為樓梯的扶手一側有可能在地震中損壞,在沒有光亮的情況下,沿樓梯扶手一側行走容易發生意外。

      錯誤做法5

      待主震平息后蜂擁而出,到處亂竄。

      逃到戶外后,首先要注意躲避廣告牌等高空墜落物,遠離高大建筑,到空曠的場所,最好到就近的緊急避難處,那里有應急物資,也會有政府方面的救助;若離緊急避難處較遠,也可到學校、醫院等機構附近,等待救援。緊急避難場所一般都建立在公園、綠地、廣場和空地。長期固定的避難場所主要為城市公園、區級公園、大型體育場、學校操場等。

      正確逃生方法

      在室內的人遵循就近躲避原則,迅速遠離外墻、門窗和陽臺,選擇衛生間、儲物間等開間小而不易倒塌的空間避震,也可選擇到堅固的桌子、床下或者內墻墻根等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注意頭頂枕頭、沙發靠墊、安全帽、臉盆、書包等能保護頭部的物品,實在沒有物品,雙手抱頭也行,此外盡量選擇蹲著或蜷起來的姿勢,減少人體暴露的面積,減少被擊砸的可能性�?偨Y起來就是:蹲伏(馬上蹲伏在桌子或床下)、躲避(找到合適的部位躲避)、護頭(用物品或手護住頭部)。

      在主震平息后,在撤離前應該盡可能關閉燃氣、電源等,防止火災發生。鄒文衛表示,如果地震發生時正在使用燃氣,應先考慮關閉火源,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而這也對市民提出了日常要求:至少應該知道燃氣閥門、電源電閘如何使用,并使其保持靈活好用。

      對于市民來說,防災意識是十分重要的,而這個防災不僅體現在一旦發生地震時該怎么辦,還體現在日常的思維和行為中。

      □預防篇

      熟悉房屋和周邊環境

      鄒文衛認為,對于普通市民來說,首先要具備的就是防災意識和防災知識。除了知道地震到來時該怎么辦之外,還得熟悉自家房屋情況和周邊環境。

      首先要了解的是自家房屋的抗震能力。據了解,體型規則、均勻、對稱的房子抗震能力強。

      不規則的建筑如豎向不規則的上大下小、頭重腳輕的房屋體形,局部突出的L形等抗震能力較差;磚混結構的房屋抗震能力要比鋼筋混凝土框架、框架—剪力墻結構弱;混凝土標號不夠、鋼筋不合格、偷工減料等房子的抗震能力也會減弱;較早的房子依據的抗震設防標準相對較低,后建的房子抗震能力相對較強。

      其次要了解自家房屋周邊環境,熟悉距離自己最近的應急避難場所在哪里,或者周邊有哪些空曠的場地等,一旦發生地震,逃生后該去往哪里最好做到心里有數。

    資料圖表資料圖表

      合理擺放家具物品

      對于市民家庭來說,室內家具等的擺放也要考慮防震要求。

      鄒文衛介紹,家具物品擺放時要遵循“重在下,輕在上”的原則。“本來地震本身影響并不大,但由于擺放物品不合理,結果被放在柜子頂部的重物砸了,這種事情也發生過�!币鹿癫灰旁陔x床很近的地方,避免地震時直接倒在床上造成傷害;衣柜等大家具也不能擺在門后,避免地震后傾倒將門擋住無法逃生。

      一些大型吊燈、懸掛物等一定要做好加固措施;電視機等易傾倒的物品可用較結實的雙面膠將電視機底部與電視柜粘接牢固;如果家中有大面積的落地玻璃門窗和玻璃隔斷,或有大的玻璃鏡子或玻璃物品,最好貼覆上透明的塑料薄膜,以防地震時破碎傷人;讓室內逃生線路確保通暢,避免出現被堵的狀況……

      定期演習培養意識

      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地震預備演習也是有必要的。如有可能,您可嘗試制訂出應急方案,并帶領家庭成員進行室內外演習,以熟悉逃生路線。

      應急包放在哪里合適呢?專家表示,家庭中擱放應急包,有兩條原則可以遵循:一是放在隨手可得的地方,如睡覺的床邊;二是放在家中可躲避地震的地方,如衛生間等。總的原則就是如地震突然發生時,應急包盡可能地在身邊或方便隨身攜帶。

      □體驗篇

      最好要行動快過思考

      為了體驗地震的實際效果,8月14日,《京華家居周刊》采編三人一行專程來到北京市地震局海淀地震臺的地震模擬屋實地體驗了地震的震撼感覺,即使早就做好心理準備并熟知避震知識和逃生流程,我們依然被“晃”得有些“迷糊”。

      這個地震模擬屋是一個擁有客廳、廚房和儲物間的居家場景。開始之初,我們坐在客廳的小凳上,緊張地等待著“地震”的來臨。突然,地面開始搖晃起來。即使早有準備,但在剛開始搖晃的那一剎那,記者本人還是有點恍惚,隨后才反應過來用雙手抱著腦袋躲到桌子底下。

      搖晃在繼續,并且越來越劇烈。“嘭”的一聲,廚房里的煤氣、自來水都開始往外放氣、放水,巨大的聲音讓人心生不安。緊接著,墻頂的燈、吊頂開始往下掉,墻上的掛畫也掉了下來,搖晃還在繼續并有加大的趨勢,若是走路的話估計會有些不穩。即使知道是模擬屋,記者心里還是有些打鼓:不知道這地震會持續多久,還會不會比現在更猛?持續搖晃一段時間之后,地震終于停止了。

      停止的那一瞬間,記者覺得自己有點被搖“蒙”了,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要趕緊往室外跑。在往室外跑的時候,有反應快的同事按照事先掌握的知識——逃生前先關掉煤氣閥門、電路開關和自來水閥門,但在緊張的情況下,依然忘記了電路開關。

      ■經驗總結

      這次模擬的地震烈度為7,相當于5級多的地震。經過這次地震,大家探討認為,地震本身并不常見,一般人都沒有經驗,且一旦遭遇緊急情況,難免會緊張甚至反應遲鈍,即使掌握了相關知識,也很有可能因為緊張或者意外而導致無法操作。

      因此,這種親身體驗和預先演習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家應該將防災意識提高到快過思考的地步。一旦遇到搖晃,立馬形成條件反射,保護頭部躲到堅固家具的下面或旁邊,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安全的概率。

      (普通讀者若想進行地震體驗,可登錄北京市地震局官網查看相關地震臺的開放信息進行預約)。

      關于地震,社會上也有著流傳甚廣的錯誤認識和做法,鄒文衛也一一進行了指正。

    資料圖表資料圖表

      □勘誤篇

      錯誤認識1

      北京是皇帝選的風水寶地,不會有地震。

      鄒文衛指出,北京位于地震帶上,歷史上三河-平谷一帶曾發生過8級地震(1679年);城區及周邊也發生過5~6級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也曾波及到北京,北京死亡100多人。在北京確實有地震危險性,雖然有地震危險性并不意味著北京隨時會有大地震,但每個市民都需要具備一定的防災意識。

      錯誤認識2

      有些人對地震預報期望值過高,看到奇異的自然現象,就會有關于地震的各種猜測。

      據介紹,在有些地震發生之前,確實會出現異常的自然現象,如地光、井水變化、狗不進舍等。但需要說明的是,有些地震之前有宏觀異�,F象,但這些異常現象的出現與地震沒有必然的直接關系。還有很多原因可以導致它們的出現。鄒文衛說,氣象因素與地質因素都可能引起異�,F象,但引起異常現象的到底是什么因素,很多時候無從判斷。他指出,地震預報還是要看官方預報,官方預報會在很多證據的基礎上提出預測意見匯總,再經過反復論證后發布的,相對科學,希望大家不要妄自揣測。

      “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地震預報上也是不現實的�!编u文衛坦言,地震預報依然是世界性科學難題,地震屬于災害,且地下情況復雜,目前的地震預報更多的處于探索階段,大家能做的主要是做好防震準備、提高減災意識,做好前期工作。這些房屋抗震、防災意識提高等工作做得好,一樣能大大減輕災害。

      錯誤認識3

      在遇到地震時,有這樣一種說法廣為流傳:人們可以根據地震時的表現來判斷這地震的大小遠近,再決定是否需要躲避逃生。

      “從理論上講,確實可以根據地震時人們感受到震動的情況來對地震做出判斷。”鄒文衛說,在一定震中距的范圍內會感覺出“上下顛簸”的縱波和“左右搖晃”的橫波。如果感覺像在船上忽忽悠悠的,一般是遠震,因為它的周期與高樓的自振周期相近,人在高樓會感覺比較明顯,低樓層大多沒有反應;如果是近震,震動頻率高,人在高樓反而沒有平層和低層的人感覺明顯。

      但這些都是理論情況,實際情況比較復雜,震動感覺與所屬地質環境、房屋構造、人的感應和靈敏程度等因素都有關。在地震時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時間去判斷。他認為,先判斷再行動的做法并不可行,建議市民一旦感受到震動就先躲震避險,地震停后立即轉移。

      錯誤認識4

      網絡紅人聲稱,試驗證明,其實地震時躲在桌子下,反倒容易受傷。

      有個美國民間人士聲稱在土耳其做過一次試驗表明,模擬地震中,在桌子、床底下安放的模特受傷嚴重,在家具旁的模特則安好無事,由此他得出一個結論:地震時不要躲在桌子、床鋪下,而要以比桌、床高度低的姿勢,躲在桌子床鋪的旁邊。目前,這種地震避險方法在網上廣為流傳。

      鄒文衛介紹,這個美國人的結論并不被美國地震科學界認可。他表示,首先這個美國人的結論來源于只在土耳其做過的一次試驗,沒有重復性,可信度不高,在網上也搜索不到他的相關論文。此外,地震本身是個很復雜的現象,地震類型、震中距遠近,地質條件、建筑類型、桌子的堅固程度等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沒有固定答案。

      “如果是地震導致了樓房粉碎性垮塌,那傷亡都是隨機的,與人在哪里關系不大�!编u文衛介紹,他認為,從安全性角度講,最安全的還是桌子底下,隨后是桌子旁邊,其次是內墻墻角。

      錯誤認識5

      有的人會問:如果按照這么做了,躲在桌子底下就一定安全,不會受傷嗎?

      “這種說法也不科學�!编u文衛說,只能說,在大多數情況下,躲在桌子底下等避險措施能夠提高安全的可能性和概率,具體情況與地震大小、烈度、桌子是否堅固、房屋結構等情況相關,只能說是相對的概念。(記者程建蘭)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 人民文学
    • <诗刊
    • 民族文学
    • 中国作家
    • 小说选刊
    • 长篇小说选刊
    • 作家文摘报
    • 中国校园文学
    • 作家出版社
    • 作家通讯

    博 客

    精彩博文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