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國夢的三個重要保障是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其中,中國精神最能形象地體現在文藝作品中。中國夢是中國人民的夢,中國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如何在文藝作品中傳達中國精神,為文藝創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文藝作品體現中國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也不是教條主義的標簽或圖解,更應力避主題現行的做法。中國精神應該自覺、自然地滲透在所有文藝作品的方方面面,應該是從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文脈和精氣神。不能一提中國精神,就只想到大主題、大制作,就是史詩,就是宏大敘事。中國精神理應體現在最廣大的中國人民身上,體現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中,體現在五千年歷史的諸多細節里……愈是底層民眾,愈是平凡事業,愈是生活的細微處,愈能深刻地反映出中國精神。中國精神體現在歷史風云中,尤其體現在人的生命狀態中,也就是人的品德和素養。刻畫和塑造人物是文藝作品的靈魂所在,也是文藝作品體現和傳播中國精神的“點睛”之筆。我們就是要倡導刻畫、塑造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鮮活人物,從而展現出看得見、摸得著的“中國精神”。
一個國家公民的精神面貌的總和即是這個國家的整體面貌。愛國勵志、勤勞勇敢、積極進取、愛崗敬業、陽光向上……這些優秀精神品質,最能體現中國精神的實質,最能彰顯中華民族的情懷。我們的文藝作品,既要展示中華民族歷史的積淀,更要注重反映當代中國普通人的情感。有追求的作家、藝術家,就是要濃墨重彩地表現出當代中國人的真誠、善良和美麗,表現普通人的大德大情大愛。比如,被譽為中國“大地母親”的上海的一位普通女性,在痛失愛子之后,就因為兒子生前的一句話而來到內蒙古,在死亡之地的荒漠上建起了綠洲,使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愛升華為對祖國大地之愛。她的舉動也帶動了許多和她有同樣經歷的母親。這位中國母親的故事,具有人類相通的情懷和人類共有的保護家園和環境的大愛。還有家喻戶曉的中國電視劇《士兵突擊》,一個中國普通士兵“不拋棄、不放棄”的堅韌精神引起世界性的關注。
只有中國最廣大的普通百姓才能代表中國精神的本質,才是中國國家形象的范本,才是實現中國夢最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