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近日,報告文學作家鐵流與徐錦庚合作完成的《中國民辦教育調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該書記錄和反映了我國民辦教育波瀾壯闊的成長歷程,通過深入采訪,為民辦教育呼喚全社會的寬容、關愛、信任和扶持,為中國民辦教育持續發展搖旗吶喊。鐵流稱,通過實地調查才感受到民辦教育的不易和成就,而新書就是客觀呈現民辦教育現狀。提到報告文學,鐵流稱,報告文學寫起來難,被評論界認可更難。
調查寫作面臨很大壓力
作家鐵流稱,他之前兼寫小說、詩歌和散文,從上世紀90年代轉寫報告文學,關注社會熱點和底層聲音。鐵流的上一部報告文學《支書與他的村莊》關注的是農民“農轉非”之后的心路歷程,贏得了廣泛的社會反響。三年前,鐵流將視線轉向中國民辦教育事業。作為山東省作協重點選題,民辦教育題材也得到了山東省作協主席張煒及副主席李掖平的肯定,因為之前沒有報告文學作品涉獵過這個領域。于是鐵流與徐錦庚合作,歷時三年寫就《中國民辦教育調查》。
“當下民辦教育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但是很多報告文學作家都不愿意碰這個題材,不僅要費力做調查,還有很多問題不容易挖掘。”鐵流稱,他踏遍上海、浙江、陜西、河南、山東和北京等地采訪,不僅調查學校,還采訪當地教育部門及教育專家等。調查期間,辦學成就高的學校不太排斥作家調查,而有些辦學問題多或即將倒閉的學校卻很難進行調查。鐵流與他的合作者徐錦庚多次以學生家長和學生朋友的身份潛入學校采訪學生,了解實情。有一些學校知道鐵流的身份后,竟然在鐵流入校采訪時派地痞“監視”著他,以免鐵流調查到不利于學校的言論和事情。
鐵流稱,《中國民辦教育調查》中詳細披露了一家教育集團欺騙學生的內幕,書中對中國民辦教育的弊端進行了追問。“不僅調查要面臨很大壓力,成書之后寫作者也是提心吊膽,害怕被人抓住把柄告上法庭。作家為自己寫的報告文學打官司的不在少數。”而為了能讓自己的作品全景式、客觀地呈現中國民辦教育發展史,鐵流還下大力查閱了中國民辦教育的資料,并對其進行梳理。所以《中國民辦教育調查》不僅僅呈現民辦教育的現狀,還是一部中國民辦教育簡史。
為民辦教育正名
雖然寫起來難,但是《中國民辦教育調查》卻客觀地呈現了民辦高校的成績,并塑造了一批為民辦教育奔走呼號的教育家形象。“中國民辦教育已有多年歷史,在培養人才和就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當然與國外的民辦教育相比差距還是非常大,國外很多民辦大學排名很靠前。但是在中國,至今仍有很多人戴著有色眼鏡看待民辦高校,民辦教育在困難重重的境況下,依然在中國高等教育普及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鐵流稱,他在采訪山東英才學院等學校時發現,民辦高校培養的人才一樣高、精、尖,民辦高校也針對社會需求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
在書中,鐵流著力刻畫了民辦教育的引領者、西安翻譯學院的創始人丁祖詒,為了寫透丁祖詒的故事,他采訪了丁祖詒的家人及朋友等諸多人。“丁祖詒一生與教育打交道,努力消除民辦大學與公辦大學的不平等。民辦高校剛興起的時候,同樣是學生,民辦高校的學生買火車票享受不到半點優惠,丁祖詒為學生奔走;而在西安翻譯學院被批準專升本的過程中,丁祖詒也做了很多工作。”鐵流稱,民辦教育家的經歷曲折,而且很有故事性,這些都成為報告文學很好的素材。
鐵流稱,從其采訪調查來看,中國民辦教育現階段問題不少,但是仍大有可為。從現階段發展來看,雖然國家對民辦教育出臺了很多措施,但是真正落實起來還需要時間,而在沒有得到公辦教育那樣的投入的情況下,民辦高校也培養了大批人才。“民辦高校數量和學生總數均已占到全國總數的1/5到1/4,在全民高等教育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社會上很多人總認為它不是正規的、權威的,個別民辦高校的過分斂財和欺詐性自我宣傳等,也造成了部分公眾對民辦高校的反感或惡劣印象。其實,民辦教育的作用和成績更應該被關注。”
作品兼具可讀性和文學性
概括地說,《中國民辦教育調查》全面把握和描述了民辦教育現狀,揭示了教育作為公益性事業與盈利性企業的雙重身份的激烈矛盾沖突。最終,這部作品得出這樣的結論:協調好公益性與民辦性才是我國民辦教育良性發展的關鍵。
對于這部報告文學的價值,很多評論家也給予了肯定。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稱,盡管民辦學校跟十幾年前的境況大不一樣了,但是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它們的處境、奮斗的歷程仍然非常艱難。成功的例子不是太多,失敗的、坎坷的、艱難的占大多數。這其中可探索的經驗也十分可貴。中國的教育讓我們感到既熱愛又頭疼還有說不完的話題,而文學可以表達我們的愛與恨。
著名評論家胡平稱,通過這部報告文學所呈現的民辦教育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國家的進步。民辦教育能夠出現、發展起來,在過去來講就像是天方夜譚,所以不管民辦教育有多少缺點,在今天都是很大的奇跡。從民辦教育的大發展,我們看到了中國的發展與活力。
中國作協創造研究部理論處處長李朝全稱,作者著重描述全國民辦高校的整體概況及其生存處境,特別強調其對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而在全面把握和宏觀描寫民辦教育時,能夠運用戰略性眼光和全面綜合的觀點予以審視,進行反思與前瞻,客觀分析其利弊、得失、優劣及發展困境、缺陷與不足。“鐵流和徐錦庚兩位作者以飽滿的創作激情和熱情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通過典型采訪和描寫,為民辦教育正名呼吁,呼喚全社會寬容、關愛、信任和扶持民辦教育的發展,實質上也正是在為中國教育事業鼓與呼,為中國的永續發展搖旗吶喊。這是新近發表的教育題材報告文學中可讀性和文學性俱佳的一部作品”。
報告文學直面現實,叩問當下
教育歷來是備受報告文學作家青睞的創作領域,此類題材的作品常常引發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歡迎。如何建明的《落淚是金》和《中國高考報告》、王宏甲的《中國新教育風暴》等都曾產生過轟動的社會效應。2012年,也有多部教育題材的報告文學涌現,如徐世立的《一個孩子的戰爭》及熊光炯的《心遠——一個教育世家的百年滄桑》。《中國民辦教育調查》也以其獨特的視角,呈現了民辦教育的發展現狀。雖然,報告文學寫作難度大,社會反響好,但是這類寫作體裁卻沒有得到文學評論界應有的好評。
鐵流稱,報告文學是用文學的語言來描寫現實的作品,有其優勢也有其困境。“過去山東是創作報告文學的大省,但是近年來報告文學卻越來越弱。報告文學很受讀者和市場的關注,卻很難得到文學評論家的關注,評論家都去關注小說了。”鐵流稱,現在的評論家一談到文學就談小說,但是小說不是全部,文學的品種應該多樣化。之前的《哥德巴赫猜想》、《命運》、《強國夢》、《國家行動》等優秀報告文學都曾經引發一輪輪閱讀高潮,但是卻沒有得到評論家的過多關注。
作家簡介
鐵流,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著有《鐵流中短篇小說選》、《鐵流中短篇報告文學選》等。長篇報告文學《一個民辦教師的故事》、《槌下硝煙》、《藍色暢想》、《中國驅逐艦備忘錄》、《支書與他的村莊》曾榮獲中國報告文學大獎、中國作家鄂爾多斯優秀文學作品獎、首屆泰山文學獎、軍隊優秀作品獎等多種文學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