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京城上演的上海話劇界的小劇場作品為數不多,相比眾多京城小戲赴上海及周邊巡演的熱鬧,更顯得冷清。上周末,受北京人藝“2013首都劇場精品劇目”展演之邀,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小劇場話劇《活性炭》在北京人藝實驗劇場上演,該劇舞臺有著海派話劇的精致、表演細膩和所謂“白領戲劇”針砭現實的風格,但劇情從開頭就預料到結尾,臺詞如同電視劇的對話般啰嗦直白,沒有讓觀眾感到欣喜和近年來上海舞臺劇的進步。
上海人以生活講究、做事精益求精著稱,這些“海派文化”潛移默化到舞臺上,也反映在所有的海派劇目中,但也往往因為太注重細節而忽略了格局,太糾結于形式而放棄了優秀作品應該有的高度。戲劇的觀眾和電視劇觀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們不是沖著故事情節去的,更何況《活性炭》這樣電視劇中司空見慣的人物關系和高度雷同的故事,缺少的恰恰是戲劇場面的開掘,發人深省或感人至深的情感。
孟京輝導演曾經在某次研討會上批判過上海所謂的“白領戲劇”,認為“標簽式的概念化處理,膚淺蒼白”,可謂是一語中的。這也正是長期海派戲劇沒有在京城引起廣泛關注的結癥,此次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帶來的《原告證人》、《資本·論》和《活性炭》三部作品,反響最好的就是捕鼠器工作室出品的改編自阿加莎小說的《原告證人》,畢竟還有小說原著的文學力量。當今的舞臺上好劇本難尋是老生常談的問題,舞臺劇劇本的文學性、藝術性要求更是高于影視劇。
還記得上一次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大規模進京演出是在2004年,帶來四臺大戲,同樣是在首都劇場,焦晃主演的《正紅旗下》震撼了京城的話劇觀眾,他們對老舍作品精到的詮釋、舞臺上的講究給予高度評價,其水平絕對不在北京人藝以下。其他三臺劇目《藝術》、《蝴蝶是自由的》、《長恨歌》也是各有千秋,至今讓人難忘。但不知是因為近年來影視劇對話劇舞臺沖擊太大,還是話劇界的急功近利,讓近年來的海派話劇舞臺表現得不盡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