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晨報記者 邱儷華“戲劇是他的宗教,而他是一位虔誠的苦行僧。”這是焦晃的夫人對焦晃的評價。
昨天,白玉蘭論壇請來焦晃暢談《戲劇理想和戲劇人生》,對于剛剛獲得本屆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特殊貢獻獎的他來說,更像是一次獲獎致辭——很長,兩個小時;很短,對于臺下愛戲的人們而言。
演舞臺劇 趕走嗑瓜子的觀眾
焦晃今年77歲,如果從1959年上戲畢業算起,已經在話劇舞臺上耕耘了半個多世紀。很多人都知道他是當年的“莎劇王子”,但從來沒有機會聽王子自己說說當年演莎劇的情景。昨天,他回憶了那個黃金年代。當年焦晃最紅的兩出戲是莎士比亞的《無事生非》和《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上世紀60年代演《無事生非》,整個節奏都在我手上,說實話很過癮。出劇場觀眾的臉都是笑嘻嘻的,當時恰逢三年自然災害,生活艱苦,但人們對于戲劇還是很喜愛。文革后再演 ,一演就滿,演得我自己也非常興奮。”
他還說起當年自己一怒之下把觀眾“趕走”的往事:“那時候有人一邊看戲一邊吃瓜子,你知道表演過程中的那種停頓,是演員情緒的出入口,但就在那樣一個神圣的瞬間,臺下一記響亮的嗑瓜子的聲音。所有的情緒全完了,我簡直可以立刻分辨出那個聲音在第幾排,簡直感覺眼睛里突然進來好多沙子,感覺非常糟糕。”一直到現在,關于這件事都流傳著好幾種說法,有說焦晃當時直接跳下臺,把那個觀眾趕走了。昨天焦晃本人終于說出了原版:“沒有那么夸張,我當時就是中場休息的時候到后臺,把錢拿出來給工作人員,讓他們還給那個觀眾,不過是有一點生氣的,跟工作人員說‘不要看了,讓他走’。”
演電視劇 會改不合理的劇本
老戲骨如何回看自己的藝術人生?焦晃說:“我一分鐘都沒想過要掙錢。演戲是非常高興的過程。當演員一輩子沒有太平日子,永遠要難為自己。世界上所有的喜悅跟創造性的喜悅都不能比。創造性勞動的人,永遠沒法停,停下來反而難受。”
難怪太太會給他“苦行僧”的評價,焦晃卻說:“演一個人物也不太容易,所以要盡可能用好自己的心,自己的力。”拍電視和舞臺劇又不同,電視劇的拍攝不按順序來弄,“比如演乾隆、雍正和漢武大帝,這幾個戲幾乎是連著的,三個帝王形象,如何掌控。康熙,我曾經到故宮[微博],看到乾清宮正大光明殿,雖然不是最華麗的宮殿,但一定是最有威嚴的。他全部的理想、追求的痛苦和憂慮,這個乾清宮足以彰顯。乾隆,一生寫過4萬多首詩,他把國家、生活,各種緯度上每天的經歷,都納入了審美的范疇。所以演他,貫穿動作就是講究好、顯擺好。漢武帝本來不想演,最后還是演了,他變化很快,特點是曲折。”
還有一個關于焦晃的“傳說”是作為“影視劇招牌皇帝”進組后大刀闊斧改劇本。昨天焦晃也直面了這一敏感問題,坦承“的確如此”,“我不輕易接戲。有標準,首先就是劇本,要可以接受,還有人要是合不來也不接。也不是所有的劇本都要改,《雍正王朝》的劇本我就沒改。戲劇的結構跟文章不一樣,是一個遞進,不是量的堆砌,必須有章法。我一般很多戲都會要求重寫,像《漢武大帝》,演乾隆的時候,都改了很多。我不會去亂搞,但人物一定要符合故事發展的邏輯。”焦晃認為,演員最寶貴的就是對角色性格再體現的能力,“不過這對演員自己不是好事,可能日子會因此不太好過。”結尾,焦晃說非常羨慕年輕人,“希望你們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安心在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