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作者:張清俐 張杰
十多年前,當“讀圖時代”的概念通過幾套漫畫叢書出現在人們面前時,很少有人會意識到“視覺文化”的來臨。今天,視覺文化作為當代技術革命的重要特征已成為各行各業的共識。視覺文化時代下文學正經歷著怎樣的變革?作為一個時代文學實踐活動的研究與總結的文學理論又當如何跟上這些變化?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學者。
新技術革命引領文學轉變
“當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用圖像、視覺等形式呈現出來時,我覺得這個時代簡直太神奇了。”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勇表示,“為什么電影、電視出現時我們沒有專門對"視覺文化"進行探討,而今天卻在驚呼"視覺文化的轉向"、"讀圖時代的來臨"了呢?我覺得很大程度上在于新技術革命以及其催生的新媒體發展。”對新技術帶來的感官轉變,上海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曾軍認為,這種“轉變”聚焦于人類生活方式的視覺化,在該過程中,影像化取得了主導性地位。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教授凌晨光告訴記者,視覺文化在人們認知對象和思想構建的過程中,挑戰并瓦解了此前圍繞語言行為而制定的“慣例”。如感知的平面化取代了由語符文化產生的深度思考模式,臨場感與即時性經驗沖淡了回憶與反復體驗的感官。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彭亞非認為,今天的世界幾乎甚至可以僅以圖像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眼前,并成為我們的知識。視覺文化對文本文化的沖擊與壓擠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視覺圖像語言化等實際上成了世界通過圖像來直接“言說”,這種眼見為實的語言與言說所具有的力量、效果等,在極大程度上都超越了文本語言已經達到或能夠達到的最高水平。
文學作品體裁樣式面臨重新定位
伴隨著視覺文化的崛起,以文字為主要傳播媒介的傳統文學不斷受到沖擊,文學的可讀性讓位于可視性,呈現出視覺化的樣態。有學者認為,文學作品的主要體裁樣式面臨著視覺文化的重新選擇和定位。
趙勇表示,從文學生產維度來看,在視覺文化時代,視覺思維與影視邏輯已滲入文學生產的內部構成之中,其改變了文學生產、敘事和語言表達等方式。以小說為例,當下的文本策略是把故事性強、情節緊張有趣等環節放置于文學寫作的重要位置,讓作品具有更多的可視性而非可思性,呈現寫作逆向化、技法劇本化、故事通俗化、思想膚淺化等特征。
在視覺文化時代,文學消費領域中傳統紙質文學不斷受到沖擊的狀況倍受學者關注。曾軍認為,現在的讀者更多依賴于電腦、電子書、手機等載體,閱讀時間也越來越細碎,文學消費逐漸向“讀圖時代”或“影像時代”過渡,這些正在改變著大眾文化消費的方向。
面對當下文學消費方式呈現出的快餐化、消遣化等特點,被訪學者認為,視覺文化的興盛順應了人們日益增加的文化消費需要,然而外視世界圖像化依然不足以剝奪傳統文學存在的必要性。這一情形或迫使文學激發出更適合自身特質和發展的樣式。此外,研究者在思考今天文學作品的定位時,應主動增加視覺文化的維度。
理論研究需觀照文學視覺轉向
有學者提出,傳統文學理論注重文學的社會學因素和價值性追問,這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與今天的文學經驗、文學事實脫節,喪失了文學理論對新文學經驗與文學文本進行有效詮釋與解讀的可能性,文學理論應如何回應視覺文化影響下的文學現實?
趙勇認為,文學進入視覺文化時代后,不僅使其內在結構發生了變化,也產生了影視小說、電視散文、攝影文學等新的文學類型。在視覺文化時代,文學理論的研究視角需要調整到印刷文化與視覺文化之間、精英文學與大眾文學之間,與現實相結合,借鑒文化研究的觀念、思路和方法,應對當下正在變化中的文學格局。
彭亞非表示,文學理論應該對新的文學經驗與文學現象進行全新的理論思考及方法論思考。在曾軍看來,文學理論旨在思考以文字為載體的文學的生存狀態和發展可能性,在視覺文化時代,需要放寬“文學”的范疇,思考視覺時代的語言文字狀況以及人們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情達意的方式。 凌晨光認為,處于視覺文化中的文學理論,應該有意識地吸收和借鑒哲學、歷史學、語言學等以及自然科學諸學科的知識和研究路徑,跨出原有學科界限,在發揮文學總體理論品格的前提下,重點關注由文字符號媒介搭建的文學對象,跟隨社會文化發展的步調,踏出文學自己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