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藝苑 >> 正文
藝術圈的景象很有季節性——春節前后,是藝術類活動的淡季;隨著春天的腳步的臨近,活動也越來越多。本周更特殊,全國“兩會”恰逢“三八”婦女節,就仿佛是兩個禮炮,“轟”的一聲,藝術圈又多了話題。
兩會期間,文化藝術界的代表委員們每天被媒體輪番轟炸,采訪不停,媒體上的報道鋪天蓋地,藝術家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之余,也結結實實地露了一次臉。
會場外,雖然時有霧霾,漸暖的三月,數量眾多、名頭繁雜的藝術展覽還是如期在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尤其是3月8日。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平時在 畫廊、美術館里難得一見的女性藝術家展覽,在這一天集中亮相了。比如,在北京炎黃藝術館開幕的“逸香盈素——2013青年女藝術家中國畫邀請展”邀請了 40位女藝術家參展。此外,在上海、天津、湖北、福建、廣東、浙江、陜西、內蒙古、山東等不少省份的城市都紛紛舉辦了女藝術家的個展或者群展,從中青年女 藝術家的作品展到已故老藝術家的回顧展。貴州省美術家協會還成立了女畫家協會,說要為女性藝術家服務。女性藝術家們仿佛成為了藝術市場的主角兒,畫廊和美 術館紛紛策劃展覽提供場地,頗有點眾星捧月的意味,仿佛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和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而事實上并非如此。
國內的機構和個人紛紛選擇在“三八”婦女節這一天舉辦女性藝術家的展覽,究竟是出于什么考慮?筆者以為,首先在于能夠獲得媒體更多的關注,增加 女性藝術家的曝光率。其次,藝術市場在用這樣一種方式,展現女藝術家在美術圈中的地位。而事實上,批評家們的吹捧、社會的關注并不能讓展覽的學術品位稍有 提升,反而淪為節日里的一道風景被大眾消費,而這種節日化展覽一旦成為一種慣性被沿襲下來,則會加劇女藝術家們在學術上和市場上的邊緣地位。
實際上,各種藝術類的圈子都是男士們占據著主導地位,他們占據了美協、畫院、美術學院的絕大多數席位,他們的作品占據了幾乎全部的美術館和畫 廊,即使是藝術市場,也被掌握在男士們的手中。以正在召開的兩會為例,書畫藝術界的代表委員們幾乎都是男士。女性藝術家及其作品被淹沒在了浩如煙海的藝術 品市場中,從其中脫穎而出、與男性藝術家比肩而立的少之又少。
人們幾乎從不提“男藝術家”這個概念,而藝術家一旦是女性,則被很自然地稱為“女藝術家”,當她們被貼上“女性”的標簽時,也同時被貼上了“小 眾化”“特殊化”“邊緣化”的隱形標簽。這種標簽帶給女性藝術家的現實影響是多方面的,如對其創作能力、學術水平的質疑,藝術市場反應的冷淡等等。因為得 不到外界的認可就沒有展覽機會,沒有展覽機會就沒有惹眼的藝術履歷,那么也就得不到市場的青睞,可以說女藝術家的生存比男性藝術家要艱難得多。在“三八” 節期間扎堆展出自己的作品,從而獲得展出的機會,大概是女藝術家們無奈的選擇。
藝術本沒有性別之分,拋開男與女的區別,用純粹藝術的眼光和標準看待藝術品,是整個社會都需要做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