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于秀:用情感觀察歷史用小說技巧駕馭報告文學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3月28日11:29 來源:鳳凰網文化 徐鵬遠

      將近十幾年前,有這么一個女人奔波于上海、青島等地20多天,去尋找一些風燭殘年的老人。這些老人境況各異,彼此也不一定都相識,卻因為一個時代聯系在一起,他們有著一段相似的人生軌跡和數十年的共同情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子--老兵。

      在接觸了大約20位或回祖國定居,或在臺灣定居卻常回家看看的老兵及其家人,做了十幾萬字的筆記之后,于秀--這個以文字為生的人,用自己手中的筆忠實地記錄下她所聽到的那些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故事,為的只是銘記一段悲慘的歷史、呼吁一個和平的未來。在《我在臺灣四十年》一書再版之際,鳳凰網文化獨家對話作者于秀,跟隨她一同去深入探訪書中的那些老兵以及書外的相關故事。

      (對話人:徐鵬遠)

      記錄老兵呈現歷史是一種社會責任感

      鳳凰網文化:我知道您可能之前做過記者,研究過比如家庭或者關于心理學的一些東西,您其實并沒有從事過跟歷史相關的工作包括專業,那您怎么會想到要做這么一個歷史題材,為什么會寫這本書?

      于秀:首先我是一個喜歡歷史的人,我在讀書的時候就非常喜歡歷史,但是我喜歡古代史,不太喜歡現代史,我覺得寫這個東西,當時我還真是沒想到它是個歷史題材,主要還是第一我寫報告文學寫的比較多,之前寫過什么遭遇下崗,中國幾個調查都是關注社會問題的,因為報告文學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關注社會問題、討論社會問題。那我寫這個書的時候我受到了外界的一些觸動,主要是我覺得是我遇上了一些人的事,比方說我在美國學習的時候,在大學校園里面我就遇上一些臺灣的年輕人,當我跟他聊這段歷史的時候--就是當時國民黨撤退到臺灣去,然后帶走了很多人--當我跟他們聊這段歷史,他們第一不太知道了解這段歷史,第二不太認可我的說法,他不認為是這種狀況,他認為另一種說法,是我覺得不太能接受的。所以我覺得有的時候這些年輕的臺灣的孩子他不太了解歷史的真相,再一個他對老兵的經歷因為不了解而產生懷疑跟誤會、產生不理解。比方說有的臺灣孩子,他的外公、他的爺爺是老兵,從大陸給帶到臺灣去的,那么他在臺灣娶妻生子,后來開放以后他就找到他大陸的妻子、孩子,找到他原來的家,對他大陸的家非常牽掛,經常想要回來看看,經濟上想要給一些補償,這個臺灣的年輕人他不理解,他覺得是他外公或他爺爺不好,覺得是他們不珍惜臺灣的家,他不理解他們的這種對家國的這種情懷。再一個我接觸了好多老兵,我感覺他們對他們那段不堪回首的人生也是有很多的傷感和遺憾,但是知道的人并不多,我覺得這是一個既包含情感,也包含對那個歷史的認知,又包含對未來思考的一個命題,所以說我覺得我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要把這些歷史呈現出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覺得這些老兵都是風燭殘年的人了,人生對他們來說來日無多,你如果不把這個歷史留下來的話,將來可能就隨著他們的離去這段歷史而被塵封了,沒有人會知道,那段歷史對我們來說就是空白,很多很多的情感、很多很多的人生故事就沒有人把它挖掘出來了,所以我覺得我要去做這樣一件事,把這些東西搶救出來,把它挖掘出來,能夠留給世人、留給后人來看,我覺得這是有價值的事情。

      鳳凰網文化:那您是通過什么方式找到這些人?

      于秀:因為我寫報告文學,所以說我對找線索有自己的一個竅門。首先我跟很多朋友聊這個話題,我的朋友有的是在出版界,有的是在新聞界,有的是在雜志社搞文化的人,他們本身也有資源,咱們經常說一個人他的聯系渠道能夠聯系到25個人,這25個人再輻射更多的人,就是這樣一個框架,就有更多的人幫我尋找臺灣老兵的線索。再一個我既然想寫這個選題,我就要跟臺灣問題有關的機構去進行一些對接,我找到各地的臺辦,找了一些專門負責臺灣事務的政府機構,他們幫我提供了臺灣老兵的線索,甚至幫我提供了很多采訪需要的幫助。

      鳳凰網文化:在您的整個訪談過程當中,有沒有遇到過一些具體的困難呢?可以跟我們隨便找幾個說一說。

      于秀:那肯定是有,比方說一開始就是線索的困難,有的人了解知道,但是有的時候不容易聯系上,因為我采訪的老兵有的回來定居,有的沒有回來定居,經常回來探親,有的是老兵已經去世了,但是他的家人還在,還很想跟我訴說一些這段歷史,就存在一個線索當時獲取比較困難,我也堅持了很長時間,就是對這件事比較執著,堅持了很長時間,這是一個。

      解決了線索問題,找到了老兵,又存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些老兵大多數一個人在臺灣孤獨地過了幾十年,他跟人交流起來是有障礙的,第一他不能夠完全信任你,第二他心有余悸,因為他畢竟經過了戰爭的傷害,他總是擔心給他帶來不好的影響,臺海兩岸畢竟還是有一些隔閡,那會兒的環境不像現在這么開放,那會兒還不是特別的透明,所以大家還是有一些不信任,這是第二。

      還有臺灣老兵大多數文化程度比較低,他的表達能力比較差,而且年齡偏大。你看我采訪的最小的60幾歲,年紀最大的已經91歲了,他對那段歷史的回憶,很多時候是想在心里面,但是說不出來,所以你就要一點一點去挖掘,一點一點啟發他,一點一點影響他,讓他慢慢地說出他的經歷。還有很重要的是在這個采訪之前你要做很多的事情,讓他相信你是真誠的,相信你這樣做是不會給他帶來不好的影響,就是獲取他的信任,這些我覺得都是我遇到的困難。

      家鄉是一個靈魂的問題

      鳳凰網文化:您書中寫了15個案例,這15個案例無一例外,所有人都強烈地想回家,我不知道是不是您在后期寫這本書當中對您所有的采訪對象進行過挑選?

      于秀:對,是。

      鳳凰網文化:其中是不是也有很多沒有想回來的這種例子?

      于秀:我覺得落葉歸根好像就是人的一種本能,不用老兵,就說像現在的人,如果你客死他鄉的話,可能最后的愿望一定是要回到家鄉,家鄉本身它是一個靈魂的問題,你的靈魂來自于你家鄉的水土,所以當你的靈魂逝去的時候,你也很希望你的靈魂跟你家鄉的水土融合在一起,把你的靈魂再融入你的家鄉,這是一種根的文化。我說的是普通人,更何況這些老兵。去臺灣并不是他們請愿去的,他們是被戰爭裹脅的,他們本身是農民或者小學老師,或者是普通的伙計,他們本來在大陸有各自的工作、崗位,有各自的家庭、兒女,他本來就是這個土地上的人,他是在戰爭的風暴中被裹脅走的,到了那么一個陌生的地方重新去落地生根發芽。但是他這個根是不結實的,所以說他年齡越大越思鄉,畢竟他不是那土生土長的,他對這方土地沒有那種家園的感覺,雖然他可能在那做得很好,成了大老板或者政府要員或者部隊里的將軍,他到了晚年的時候,依然想他在大陸的家,因為對他來說這才是他最后的根。

      所以這種感覺我想沒有他們這種經歷的人很難體會得到,所以落葉歸根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愿望,而是一種需求,他需要最后有這樣一個結局,所以很多人在臺灣已經很多年了,有家有兒女,有自己的事業,但最后如果有機會給他,他還是愿意回到大陸來,因為他覺得這才是他真正的家,而對臺灣他只是一個暫時的地方。所以落葉歸根的愿望對他們來說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這不僅是他的本能,也是他精神上的一種安慰。

      我覺得這個跟中國人強烈的鄉土觀念有關,咱們中國人就是這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人對鄉土的這種觀念是特別特別強,不管你在外邊怎樣榮華富貴,他最后想到的還要回到家鄉的土地上,這樣才覺得他的人生是圓滿的完美的,哪怕他前半輩子如何漂泊如何凄涼,但是最后他能在他家鄉的土地上找到一片歸宿,他也覺得這是他人生的一種非常

      完美的結局。

      鳳凰網文化:我注意到剛才您在回答當中,一再地提到了一個特別關鍵的詞--“裹脅”。其實這幾年關于個人的一種歷史敘述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包括比如像口述史、個人性的回憶錄,也包括類似您這種訪談的的作品在內,其實表現了現在的一種歷史研究的趨向是越來越關注微觀歷史、個體記憶,而不是以前的那種單純的宏觀歷史敘述。但是其實無論到什么時候,歷史的大變革總是把個人裹脅在里面,個人似乎永遠擺脫不了被犧牲的宿命,我不知道這類的作品越多的呈現這種個體在大歷史當中的苦難和悲劇,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有可能會對閱讀者造成一種更強烈的絕望感,或者說一種在歷史面前的無力感?

      于秀:我覺得我這個作品想要呈現的一定不是想要給個體一種絕望感或者一種無力感,我覺得如果這樣去看的話,本身這個人可能就是比較消極的,就是同樣一個事情它有兩面,有積極的一面有消極的一面,任何一個事情都會有兩面性,你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它一定是積極的,你用消極的心態可能它就是悲觀的,所以本身每個人他都有選擇,我們不可能勉強每個人都用一種方式、一種眼光去看待一件事情。

      我當初寫這本書時就有兩個愿望。第一,重現這種個人的歷史。我一直有這種感覺,歷史是由人組成的,而且歷史是由人的人生和人的命運去構成的,如果沒有人、如果沒有人的命運在里邊就不叫歷史,這是我的一個很大的愿望,所以說你寫歷史,其實你不需要去寫多么宏觀的歷史風云變化,你寫個人的命運在歷史中的變幻,其實就是在投射了整個時代,整個歷史給你帶來的這種影響、帶來的這種變化,所以我通過人來表現歷史的大格局的變化,這是我的一個選擇。再一個,我當時為什么要寫老兵這個,我就是希望和平,因為有一段時間臺海形勢比較緊張,就是李登輝要當選總統的時候,他是臺獨,然后他在臺灣就掀起了一股臺獨勢力,那么他的臺獨其實給中國大陸這邊帶來很大的沖擊。我當時認識了一幫軍界的朋友,他們有的級別很高,有將軍一類的,我在跟他們一起聊天的時候,我就發現有的人有這種戰爭的傾向,有不少的人表示如果臺灣要獨立,那免不了一戰,我當時有看到過這種狀況,所以我心里就在想,如果再有戰爭,那么兩岸之間又是這樣一次戰火的洗禮,那么受傷害的又是老百姓,最終被裹脅到這種命運里面的又是普通的人民。所以我特別希望通過這種普通人的遭遇來折射一個這樣的事實,也就是戰爭給我們每個人帶來的傷痛,不是幾個人就能彌補的,不是很少的事情就能彌補,他是個非常大的代價,甚至有的人一生都無法彌補,就像老兵這樣的人。我一直想說他們一生的時間都在這種磨難中度過了,他的家人包括他的兒女都為戰爭付出了巨大的人生代價,但是誰來償還他們?沒有人站出來承擔這個責任,也沒有人要為他們付出的代價去做賠償,最后承擔的只有他們自己的人生。所以說我們還要再有戰爭嗎?如果再有戰爭的話受傷害的還是老百姓。

      我覺得明智的人看過這本書都會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感嘆,那就是戰爭真的是非常殘酷的,我們能盡量的有和平,就要維持和平的這種狀況,不要輕易的就說出“戰爭”這兩個字來,尤其是同根同族之間不能再有這樣相互的誤殺了,我覺得這是對生命的最起碼的尊重和重視,不能再去踐踏生命。所以因為臺灣問題很敏感,我要寫這本書之前,我的一些圈里的朋友說這個選題說你不要碰,這是高壓線,也許出力不討好。我思考了很長時間要不要寫這個,最后我下決心做,我就是自己得出了一個結論,我有一個底線,有一個原則,我不談國家、不談政府、也不談政黨,我的書跟政治無關,我談的是人的命運、人的經歷、人的一生,我就談情感,只要懂情感的人都能看懂這本書這就足夠了。但是真正有理性思考的人會從這么多人的一生的遭遇,從這么多人的悲歡離合當中看出一個端倪來,那就是是什么讓他們陷入這樣的不堪的命運,當然是戰爭。

      當然有時候的戰爭是國與國之間的,這又牽扯了很多東西,比方說尊嚴、比方說國家的疆土,它是性質不同的,但是臺海兩岸是同根同族,等于是一個民族之間的殺戮,這種戰爭真的是對老百姓最大最大的傷害。比方說我們中日之戰如果不可避免,那是我們為尊嚴而戰,但是如果說是同根同族之間,我們跟臺灣又發生戰爭的話,那就是我覺得僅僅是某些人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讓老百姓付出代價,那是非常非常不道德的。

      女性看歷史更注重細節對人性的烘托

      鳳凰網文化:您剛剛提到的也是關于您這本書整體的一個風格,可能更多的是一個記錄和感情上的表達,關注的是人,較少的有一種理性的批判或者說歷史性的反思。

      于秀:對,其實就是一種呈現。

      鳳凰網文化:除了剛剛您說的那種基于一些現實的考慮,為了讓這本書能夠更順利地生產出來,除了這方面的原因,是不是它在某種程度上--因為您作為一個女性--也是一種女性的歷史的觀察方式?

      于秀:我覺得有關系吧,跟我是女性有關系,我可能更看重人對家庭的責任,對兒女的這種承擔,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這種情感。而且我可能更看重人性的東西,人性的美,或者人性的丑惡,或者人性的這種經歷的磨難,我可能會更看重這些東西。

      但是我覺得這些東西其實在老兵的經歷當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說他們的經歷其實大體是都一樣的,但是每個人的經歷、情感的經歷,包括選擇,還是有差別的,因為我是女性,我非常的細膩,我才能從中挖掘出來。我覺得男性比較理性化,他更看重大線條的東西,女性更注重細節對人性的烘托。你看我里邊寫了很多細節,這個細節在老兵的敘述當中,可能只是一語帶過,他沒有當成一個重要的點給我來敘述,但是因為我是女性,我非常的細心、非常的細膩,而且我覺得這個細節可能會對這個老兵形象,對他的這個故事會有非常好的烘托作用,我就把這個細節挖掘出來了,然后放在書里面,在讓大家閱讀的時候會成為一種非常強烈的畫面感。那么有了這種畫面感,又加上情感的延誤,就使這個閱讀變得非常享受的這樣一個過程,我覺得這是,我覺得女性寫作者的一個強項吧,我覺得,她比男性要細膩,要更善于觀察,更善于挖掘人性當中的美的東西。

      鳳凰網文化:我從頭到尾把它這本書看完了,15個故事,看完了之后我想起來托爾斯泰的一句話,他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我看完這15個故事發現,好像他們的不幸基本上都是相似的。

      于秀:我覺得大框架是相似的,就是背景是相似的,都是突發的一個事件,就把他們裹離開了家鄉、離開了家庭、離開了兒女,然后到了一個他們原來想都沒想過的地方,有了這樣一段人生經歷,就是大背景是相似的,因為都是這樣去的,對吧。

      但是這個大背景下之下,就像我們看到這一個大樓里面,家家都亮著燈,你都知道這個燈下面有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一個孩子,也可能有兩個老人,有廚房有客廳,家家可能都是這樣的。但是要這樣的話,不就沒意思了嘛,就是沒什么可說的了,對吧。但是你要知道,男人跟男人不一樣,女人跟女人不一樣,孩子跟孩子不一樣,所以每一個燈光下的人生故事,又絕然是不同的,不可能有一樣。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故事,為什么呢?因為每個人的選擇不同,比方說有的女人選擇賢惠,那有的女人就選擇潑辣,有的男人選擇寬容,有的男人就選擇計較,是吧,所以說,因為每個人不同,每個人的人性不同,所以我們才會有這么多不同的人生故事。那么作為寫作者來講,其實就是要把同樣背景下的不同的人生故事,選擇出來,呈現給大家,給大家產生一種閱讀的欲望,因為你故事不同,大家才喜歡讀,然后不同的故事其實最后帶來的是不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

      鳳凰網文化:對,確實如您所說,一個大背景的問題,而且我確實在這15個故事當中,真的挑到了一個我感覺特別不一樣的故事,就是那篇《繁華舊夢》,我覺得那個故事就是把當年的兩岸問題變成了一個純然的背景,其實你把它那些東西拿出來,單看故事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愛情故事。

      于秀:對對對。

      鳳凰網文化:所以我想問您的是,這是我在15個故事當中挑出的一個我個人覺得不太一樣,甚至說我更喜歡的一個。您作為作者,如果非讓您從這15個故事當中,挑出一個來,您會選擇哪一個,為什么?

      于秀:我可能會選擇那個就是何先生的那個故事,為什么呢?因為這個何先生跟其他的老兵很不同,大多數老兵混了四、五十年,窮困潦倒,一事無成,也沒成家,也沒有什么孩子什么的,孤獨一人,這種情況特別多。而何先生是一個國民黨的將領,他在我采訪的老兵當中是級別最高的,而且除了經商的有做得不錯的,他算是最好的。還有為他娶了一個比他小20歲的年輕的臺灣太太,對他也很好,兩個人很恩愛,有了幾個兒女,感情生活也不錯,家庭也很圓滿。我采訪他,他拒絕了很多次,是因為我堅持、我最后的執著感動了他,他才接受我的采訪。

      他的經歷有點特別的曲折,他本來是黃浦江邊上的一個漁霸家的長子,他很聰明,從小他的爺爺也特別器重他,給他上私塾,教他讀書,他承載了很多家族的期望。但是因為他叛逆,所以他十七歲就去當兵,當國民黨敗退時他沒有想到,當時他走的時候,從船上跳下來了,要游到岸邊去,結果沒有游到就昏迷了,然后被人拖到船上去了,在這種情況下被帶到臺灣了。到了臺灣以后,因為有文化又很聰敏能干,所以就一直往上升,后邊也成了一個高級將領,后來又遇到了當地的一個女孩,好不容易才在一起,一直很幸福。

      因為他是高級將領,他不能回大陸來,他的二弟和三弟找到他給他寫信說如果你再不回來,我們可能也見不到你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就提前三年退休了,然后又等了三年才回來。回來以后,他就滿懷了很多的希望,他沒想到弟弟們尤其二弟就特別不原諒他,因為他這個臺屬的牽連,他的這些弟弟都受到了非常大的牽連,都過得特別不好。等他走的時候,本來他弟弟說不去送他了,但是在要登機時,服務員告訴他說,有人在門口找你,他回頭一看是他二弟。回了臺灣以后,因為身體不好,太太心疼他,,所以又過了兩三年才再次回來,結果這期間,他二弟得了癌癥去世了,等于說他跟他弟弟們之間的恩怨沒有一個了斷。

      所以這個老兵,他狀態不同,很多老兵那種很樸實的,他跟這個感覺不同,他雖然回來了,但是他最終沒有得到他家人的原諒,他沒有體驗到那種家人跟他久別重逢的那種感覺,這讓他一生都特別特別的難以承受,所以他給我的印象最深。

      用小說的方式駕馭報告文學作家是職業的思考者

      鳳凰網文化:下面一個問題可能算是一個小小的質疑。您看您的這本書是由一個苦難接著一個苦難這么一路走下來的,那我不知道您看過沒有,楊顯惠先生的《夾邊溝紀事》和《定西孤兒院紀事》也是選擇一個一個小故事,然后一個苦難接著一個苦難這么一路呈現下來,潘采夫寫過一篇《定西孤兒院紀事》的書評,當然他肯定了這種忠實的記錄,包括對于那段歷史的一個關注和重視,但是他也提出了一個小小的問題,他的原文是這么說的,“開篇的深度震撼之后,邊際效應開始遞減,持續的震撼,持續的刺痛,到最后就變成了一種無邊無際的麻木”。我不知道您會不會擔心您的這本書也會存在這么樣一種效果?

      于秀:我覺得我從來不擔心,為什么呢,你可以發現我的報告文學的特點,因為我原來是寫長篇小說的,我一直在研究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報告文學像小說一樣的好看、吸引人。因為小說它是有設計的,它是通過虛構的嘛,那么你虛構的時候,你在設計它的戲劇性,設計它的沖突,而且是一個沖突接一個沖突的,所以它很容易呈現,可以說你想讓人物怎么樣,人物就怎么樣的,這個角色就像木偶一樣,你牽線于是你,你可以一舉一動都把你的角色設計的像你想象的那樣,讓人覺得好看。但是報告文學難在本身它就是事實,你在呈現的,你落筆下來的都是事實,否則它不能成為報告文學。那么事實它有一個很強烈的特征,就是有點平鋪直敘,事實的本來面貌就是這樣的,怎么來的怎么去的,它沒有那么多的戲劇沖突在里邊。但是你想想人生是一樣的,小說也來源于人生,小說也來源于生活,那么為什么報告文學不能像小說一樣好看呢?要靠作者的功底,就是說你如果只是大面上去展現這個事情的話,那的確像你說的,一開始挺震撼,慢慢閱讀閱讀,其實就這么回事,沒有什么可以讓你更覺得享受,因為它是事實,事實就像一杯白開水,如果它里面有太多的東西,它就不是事實了。但是小說就像一杯茶,里邊可以放很多很多的東西。

      所以我嘗試用駕馭小說的功底來駕馭報告文學,重要的是挖掘契機的能力和觀察力,還有你把這個細節采集過來,用的巧妙程度。所以我在我這個報告文學里邊,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聽到一個讀者反映這本書不好看沒意思,感人是另一方面,但是好讀,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這也是它的特點,吸引人。如果你仔細讀了你就會發現,它里邊有很多很多的細節,而且這些細節基本上是具備細節沖突的。比方那個講劉先生的故事,他到了臺灣,取妻生子,有了一個臺灣太太,那么,他到帶著臺灣太太回家探親的第一個晚上,這個劉先生的大陸太太非常輕描淡寫給我說的這么一個小的細節,我當時就感覺太有沖突感了,什么細節呢,回來的第一晚上,大家寒喧過后,吃完飯以后,大陸太太就收拾收拾東西要走了,劉先生問她要去哪,她說去兒子家,我把我的床留給你們,你和你的臺灣太太睡,劉先生就很驚訝,覺得好像第一個晚上應該在一起說說話,他的大陸太太說你們倆才是真正的夫妻,我見到你就可以了。在這個時候他的臺灣太太就跟他說了,你們今天晚上在一起好好說說話,我已經在外面訂好賓館了,我到賓館去住。劉先生很為難,他選擇了沉默,自己上院子里溜彎去了,等他回來時,進屋一看,一張空床,兩個太太都不在,床上只有月光,他覺得非常非常的孤單和無奈,他應該怨誰呢,他誰都沒辦法怨,他只能怨命運。這是一個非常有沖突的細節。

      其實這些細節,在敘述時很平淡就過去了,但是我當時一聽就覺得太棒了,編都編不出來這樣的細節,所以當你把這些細節挖掘出來,呈現到書里面,用語言把它再現出來的時候,你就會覺得有一種非常強烈的震撼的感覺,你覺得這種人生經歷、這種遭遇真的是太難得了,一個人一生都遇不上幾次,但是對于這些老兵,每個人都有這種刻骨銘心的經歷,你說他的故事讀起來還能平淡無奇嗎?

      鳳凰網文化:除了故事本身的一些色彩,您剛才說的,用一種寫小說的方式去駕馭一種紀實文學的題材,實際上這就涉及到一種寫作的技巧。我看到網上有一種說法,說您的這本書出來之后,是在國內首創了一種叫作口述實錄寫作文體。

      于秀:對。

      鳳凰網文化:我不知道您認不認同這種說法。

      于秀:這是我自己說的。我第一部口述實錄作品是1998年,我寫的《遭遇下崗》,1998年4月份的寫的,當時那是國內第一部利用口述實錄文體出版的書籍。我為什么喜歡口述實錄這個文體,是因為本身我這個人的文筆非常樸實,包括我寫小說,我的文筆沒有那么絢麗的色彩,沒有花里胡哨的裝飾,在敘述生活的時候,我不加很多很多的修飾語言,我是很口語化的,這是我的風格,我覺得像我們聊天。我一直在想,書籍為什么會走進人的生命,為什么會讓人愿意選擇讀書,你可以看電視看電影,包括現在可以上網,為什么你還愿意選擇讀書,如果這個書的距離跟你拉得太遠,你看這個書的時候,你感覺不到跟書中的人物心貼心面對面的感覺,可能你就對書的感情不會這么深,讀書需要心情,需要情緒,你怎樣讓你的書能夠讓讀者感覺,感覺好像在跟作者、主人公交流。我的口述實錄有這個特點,我不是在敘述事,而是我在跟人交流,讓人來說事,我想利用這種方式寫出來的書就會有一種親切感。第二打破的是角色感,我是讀者,你是主人公,好像我們倆就是好朋友,我不是今天才見,我們早就認識,你說你的經歷,我談我的感受,這樣一種直接的溝通,這可以節省很多讀者去研究鉆研這個事的一個時間,所以我特別喜歡口述實錄這種方式。

      我覺得這就是我寫這本書,采取這種口述實錄文體的一個初衷,而且我想這個文體特別適合呈現一種再現的東西,已經過去的東西用這種口述實錄的方式展現出來,特別的有魅力,特別讓人喜歡去品味。

      鳳凰網文化:我看您文字當中,還有一點特別有意思,就是在大段的以“我”這個第一人稱的敘述的中間,穿插著您作為一個作者,作為一個訪談者介入的一些表達。我們通常看一本書,可能開篇之前的題記和最后的后記,都是非常常見的,可是我們很少見到在敘述當中不斷的插進去。我不知道您為什么這么處理,是真的寫到這個時候沒辦法抑制住自己的感情了,還是說有其他的一些表達上或者說技巧上的考慮?

      于秀:這有兩個考慮,第一個從技巧上考慮,因為我前面寫過兩本口述實錄的東西,也反響不錯,但是我自己閱讀的時候,我就產生一種感覺,有時候故事的篇幅太長,容易讓人產生閱讀的疲勞感,而且我前面兩本都是這樣,我以一個故事闡述明白,講一個完整的故事,我會在最后有一段感想,作者感想或者怎么怎么樣,有一段這樣的評價,對這個故事的評價,對主人公的一種評價。后來我就發現,如果中間把它打斷一點,因為口述的過程當中肯定會停頓,在他停頓的過程,你摻入一點作者的東西在里邊,其實我覺得叫此時、此情、此景,此時--作者的感想,因為你聽主人公談了這么多,你肯定會有一點點的感想,此情--你在這個時候,你聽了他的經歷,他的遭遇,你的情感的一種跟他的共鳴,你也產生的一種情感的碰撞,在這個時候表達一下,可能更有利于讀者的閱讀,對讀者的情感有一種引導。再一個此景--我在里面寫了很多景,比方說我采訪一個老兵的時候,當他停頓的時候,我就想到了海邊的安靜,這種平靜襯托了我們屋里邊所說的戰爭的殘酷,那種硝煙味是我們今天這種安寧的生活形成反差對比的一種畫面,也就是說,我們坐在今天的屋子里回憶過去,被過去說深深的打動,是因為前邊戰爭的一種殘酷。反過來讀者會想,如果再有戰爭,我們就失去了這種安寧,戰爭和安寧哪一個更珍貴一些呢?我們應該會為哪一個付出更多一些呢?所以讀者會有他的評價,會有他的結論,這是一種啟發式的東西。

      鳳凰網文化:作為一種采訪式的、調查式的寫作內容,您這本書基本上可以算是純文字的,里邊沒有任何一幅照片插圖,我不知道是因為當時您采訪過程當中沒有留下影像,還是說您選擇在出版成書的時候,故意不加入這些影像,單純靠文字來呈現?

      于秀:這個問題是這樣,因為我這個書原來是有照片的,有我跟老兵的合影,也有老兵自己單獨的照的相,因為我做新聞有一個特點,就是我每到一個地方,我一定會留下影像資料。

      鳳凰網文化:對,這是很正常的。

      于秀:但是后來,這個責任編輯是出于他的考慮。

      鳳凰網文化:那如果從您本意的角度上,您是不是更愿意放一些老兵照片?

      于秀:對,我當時都買了版權,但是這個書出版的時候,責任編輯沒有放,我想他有他的想法。

      鳳凰網文化:您作為一個專業的、職業的寫作人,之前也寫過小說,同時也一直在從事報告文學、紀實文學這么一種寫作,那您是更喜歡操作那些虛構性的文字,還是說更喜歡、擅長于這些紀實性的文字?

      于秀:是這樣,因為我本來就是非常喜歡文學,喜歡創作,我也寫過三本長篇小說,而且都反響不錯。我后來為什么改寫報告文學呢,我就覺得小說它是虛構的,它有時候缺少真實的力量,我比較喜歡真實的東西,還是跟責任感有關吧。我覺得虛構的小說,它不太能夠帶給人更多的人生幫助,作家這個職業,本身他具備一個,就是對你的生活,甚至對大眾生活進行干預的這樣一個力量,因為作家有時候他有一些思考,就像我跟很多朋友聊天,他們有的是剪頭發,有的是設計服裝的,他們就問我說你是干什么的,我說我是專業的人生思考者,我說我經常發呆想問題,這是我的職業,我的職業就是思考人生。還有的時候,我很多朋友問我,這些道理你怎么知道,你怎么會覺想得很明白很透徹,我說是因為我就是職業思考者,所以你們沒有時間考慮人生的時候我在考慮人生。我覺得作家就是人生職業的思考者。所以說,我覺得報告文學給人的這種啟發,會比虛構的東西更來的真實,更來的有力量,更能給別人一些更加具體的幫助。

      老兵題材還會做下去可能會被搬上大銀幕

      鳳凰網文化:您的這15個故事的老兵大都是來自山東,我不知道您下一步還有沒有打算把這個范圍更擴大一點?去探尋更多的,其他地方的老兵,還有沒有打算繼續把老兵這個故事寫下去?

      于秀:我有這方面的打算,我是想要再探訪更多的老兵,呈現他們的故事,但是現在有兩個難度,一個是戰爭已經結束60幾年了,很多老兵,即便他們活著也是80、90歲的高齡了,所以說尋找他們很難。還有一個難度呢,就是現在整個時代的發展,大家對這個題材感興趣的人并不是特別多,除非想要有研究的人可能會去尋找這樣的題材來看。但是我是想,如果有機會的話,我肯定不會放棄這個能夠再度挖掘他們經歷的可能性,而且一直有電影導演對這個非常非常感興趣,就這本書,非常感興趣,他們想要把它搬上大熒幕。所以我想這個老兵的故事,雖然我記錄了這么多,但是還有更多更好的更精彩的,更讓人難以忘懷的可能還沒有被發掘出來了。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可能還會再去做。

      鳳凰網文化:您剛才提到了改編成電影,不知道現在進行到哪一步了,方便透露嗎?

      于秀:劇本已經做了幾次。

      鳳凰網文化:是您自己來親自編劇嗎?

      于秀:不是。導演一直在找人,這個導演對這個題材特別執著,他一直在找編劇搞這個劇本。但是他前面找了兩個國內的編劇,做出來的不滿意,后來找了臺灣的一個編劇,也是一個導演,這個劇本已經拿了三稿了,我也看過了,不太滿意。我覺得主要原因還是臺灣人的視角跟大陸人的視角不一樣,他看待這段歷史,他經歷這段歷史的感受也不一樣,像這個編劇,他也是老兵后代,他爸爸也是臺灣老兵,但他是將領,黃埔軍校的,他就沒有那么強烈的家國情懷,因為他是出生在臺灣的。老兵這個題材如果不談家國情懷,那我覺得沒有什么太大的教育意義和它的實際價值,因為本身它的內涵其實我們談的就是對家園的愛、對國家的愛、對根的追尋。如果缺了這個東西,我覺得基本上就沒什么價值。

      鳳凰網文化:那您會考慮自己操刀劇本嗎?

      于秀:第一,我沒弄過電影劇本,第二,我非常忙,我寫作的任務非常重,所以我真的沒有時間來弄這個東西。但是我想我有可能的話我也會弄,這個導演找我幾次說建議我自己來改,因為他非常認真,我就有點擔心,我不想讓人家失望,我怕我弄不好,讓他失望。第二,我的確是沒有時間來專心的弄這個東西。

      鳳凰網文化:電影呈現的敘事方式肯定跟書是不一樣的,我不知道您期待的,最后如果能出來電影,您是更希望它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故事,還是說一個群像。

      于秀:我想可能不會是一個人的經歷,因為畢竟老兵是一個群體,他肯定會從中拿幾個人,我想3、5個人的經歷,或者以1、2個人的經歷為主線,然后用其他的經歷作為烘

      托來呈現。其實我感覺就是,他會是一個群像的展示,但是是一個由主要人物生活的線索來展開的,我想應該是這種感覺。

      鳳凰網文化:那就讓我們期待在您這本書過后看到這么一部電影,謝謝您。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

    久久蜜桃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精品aⅴ一区区三区| 99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国模私拍视频|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精品国产三上悠亚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 狠狠色伊人久久精品综合网| 国产精品第一页第一页| 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有码|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 麻豆精品久久精品色综合|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 91情侣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yw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久久99热精品这里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2020|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先锋资源站先锋影院|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97久久精品国产成人影院|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免费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亚洲字| 精品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另类激情久久久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免费 |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色花堂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