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去了解古代經濟社會狀況、人們的生活狀態靠什么,除了古人編撰的歷史外,更多靠的是傳承下來的文學藝術作品。試想一下,幾百年后,我們能為后人的博物館里放些什么?難道只有情戰、官戰、商戰的小說嗎?”
作為一位知名作家,阿來賦予作品一層異域魔幻色彩。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在談起現代的文學狀態時,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憂傷。
阿來說,近年來,文化體制改革分了兩個路徑,就是把文化事業和產業分開。改革后,文化產業方面的確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果。但是不少企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放棄了許多文化產品應堅持的東西。
“這個過程中我是得利的,但不能憑個人的小利益來判斷大的文化環境的好壞。”他說。
在阿來看來,判斷文化產品的好壞,不能只有商業判斷,更應該有審美的標準、道德的標準。“文化產品應該對公眾有引領作用,而不是完全被市場需求牽著走,否則,這樣的產品對塑造中國人的品格,對中國人內心世界的建設能有什么意義?”說這話時,阿來的語調仍然溫和平靜,但卻掩飾不住心里的憂慮。
“你現在去書店里看看,最暢銷的書是什么?無非是描寫情戰、官戰、商戰的書,講的都是如何勾心斗角,宣揚的是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為了賺錢,一味迎合而不是引導社會趣味。”談到此,阿來不無憂慮。
其實,阿來的反思也是現在很多學者所擔心的,因為文化本身不僅是文化問題,還關系到社會道德問題。“文化其實是全民的事情。國際上有一種說法——一個國家除了經濟、軍事安全,還有一個文化安全。雖然歷經幾千年風雨,中國之所以還是中國,存在的根基就是文化。”
作為全民中的一員,阿來也在反思自己。“我們文化人,也要經常提醒自己,自己就是文化的生產者、提供者,要有自律。”他覺得,國家應該有一種文化大戰略,把好文化品質的關,藝術品質的關,也要把好對歷史、對現實負責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