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能談談您逛書店的經歷或故事嗎?比如您去過哪些比較有特色的實體書店,感受如何?對于這些實體書店的生存狀況是否了解?
湯素蘭:剛參加工作那些年,我記得長沙城里有所不大的書店,店名不太記得了,在繁華的五一路袁家嶺附近,主要經營社科類的圖書,我的一些文學名 著都是在那里買的。逛書店的時候,常常可以碰到同樣愛讀書的朋友,可以一起聊聊天,談談讀書的感受,互相推薦閱讀過的好書。但隨著城市的發展,那個書店早 已經關門了。
我們會發現,近年來,一家又一家的小書店關門了,留下來的書店,也在不斷地縮減營業面積,出租鋪面,引進更多的商家,以租金來補償書店經營的虧損。
記者:近年來電子書迅速發展,很多人甚至認為將來電子書會取代紙質圖書。隨著網上書店、網上圖書館與電子書庫的發展,實體書店是否也將面臨被取代的危機?
湯素蘭:隨著網上書店、電子書的發展,許多專業書店、獨立書店都面臨著生存的困境。但從我這些年與書店接觸的經驗來說,獨具特色的兒童書店還是 得到了發展。在國營的新華書店,社會、科技、醫衛等等書籍的營業面積在不斷縮減的同時,兒童圖書的營業面積在增加。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這種情況的出現, 跟這些年學校、社會大力推動兒童閱讀有關,也跟書店經常邀請作家到書店、學校參加活動,與讀者見面有關。有時候,孩子往往能通過與一個作家的見面、一本書 的閱讀而愛上讀書這件事情。
記者:實體書店在城市文化空間的營造上能發揮怎樣的作用?這些作用電子書店是否能夠取代?
湯素蘭:書店是城市的一道風景,它體現了這個城市的人文氛圍。現在的書店,也在探索多種經營,空間布置充滿創意,還售賣茶點咖啡,讓人們在安靜中享受閱讀。好的書店經營者,他不只經營書店,同時也經營一種文化,這是電子書、網上書店無法替代的。
記者:您覺得獨立書店的未來發展會怎樣?政府應該給予實體書店哪些支持或優惠措施?
湯素蘭:前不久我去了臺灣,在誠品書店,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書店格局。如果我們去深圳購書中心,也會看到不一樣的書店。這些書店不只是書店,同 時是一個傳播文化、營造文化的空間和生發器。比如深圳購書中心為讀者打造了一個體驗式的購書空間,“深圳晚八點” 、“沙沙講故事” 、“深圳讀書月活動” 、“世界閱讀日”等活動已經形成品牌,為提升深圳市民的文化素質、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些成績的取得,當然離不開政府的投入與引導。書 是人類文明的載體,也是傳播文明的重要手段。營造書香社會,需要政府資金的投入和社會輿論的引導。對于書店,政府不僅應該減免稅收,還應該對書店所開展的 文化活動進行資金扶持,讓書店成為城市的亮麗風景。
我自己也曾幻想過這樣最美好的生活:經營一家兒童書店,孩子們可以在我的書店里自由地看書,放學后可以在我的書店里做家庭作業,星期六、星期 天,家長可以在我的書店里聽關于家庭教育、兒童閱讀方面的講座,我的作家朋友們可以在這兒開新書發布會,孩子們可以在這兒和他們最喜歡的作家見面,我和我 的學生們可以在這兒給孩子們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