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藝界政協委員們舉行的小組討論會上,中國歌舞劇院院長林文增委員對中國歌劇藝術現狀存在的問題發表了看法。
林文增說,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西方傳統歌劇的引進,“歌劇”這一藝術形式被悄悄貼上了“高雅”的標簽。刻意抬高票價,進行宣傳,把歌劇包裝成了非富人和精英階層不能享受的“高雅”文化。這種刻意和過分的“高雅”化,漸漸拉開了普通百姓與歌劇之間的距離。而離開了百姓的中國歌劇,也漸漸喪失了生命力。
“一味追求大場面、大制作、大炒作,而上演后反應一般....。。孤芳自賞,高高在上,誤導了社會文化輿論,使百姓認為歌劇是精英階層才能享受的奢侈品。這從根本上傷害了觀眾,也傷害了歌劇創作的根本。”林文增委員說。
對于80后的一代來說,“洪湖水浪打浪”是一句熟悉的歌詞,但基本只是聽媽媽們哼唱。不知從何時開始,中國歌劇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新生代們不再像父母輩一樣熟悉中國的歌劇。
林文增委員說,中國歌劇也曾出現過萬人傳唱的唱段:《北風吹》、《紅梅贊》等等。最初的《白毛女》、《江姐》、《洪湖赤衛隊》,都是取材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斗爭,老百姓喜聞樂見,自然受到廣泛的歡迎。
當然,林文增委員也承認,外來文化、新興文化的沖擊,也是中國歌劇興盛不再的重要原因。“改革開放以來,電影電視業迅速發展,國際流行文化進入中國,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生活和視聽習慣,對表現形式較為傳統的中國歌劇造成了一定沖擊。”林文增說。
如何讓中國歌劇重新獲得活力呢?林文增表示:“藝術是人民的藝術,歌劇也應該是人民大眾的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