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視點 >> 正文
《隋唐英雄》《隋唐演義》《唐朝浪漫英雄》《夢回唐朝》等隋唐題材電視劇扎堆熒屏;繼《楚漢傳奇》之后,《楚漢爭雄》《王的女人》等楚漢題材電視劇也將輪番登場……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中國電視熒屏一下子被“隋唐”、“楚漢”占領。而2013年春節期間,一部《甄嬛傳》更是持續2012年的熱度,成為全國各大衛視白天的主打劇目。相較往年,盡管這些電視劇的制作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是其背后折射出的當下電視劇題材撞車、人物雷同、情節夸張、比拼明星現象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觀。
2012年,國內電視劇的有效產量為17700集,能播出的卻不超過8000集。一邊是優秀作品難覓,題材過度同質化、扎堆播出,一邊是產能的嚴重過剩,大量劇集滯播、難播。國產電視劇似乎并沒有從近些年制播在困惑中走出來。在競相追逐市場、收視率的數字指標中,我們如何才能避免這種低水平重復開掘的創作現象,真正用優秀的原創提高電視劇的核心競爭力,如何讓編劇的文學創造真正成為推動電視劇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就自然成為業內人士持續熱議的話題。在中國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日前舉辦的第二屆電視劇編劇沙龍上,與會者圍繞“原創劇本”這一關鍵詞,就新的市場格局下原創遭遇的困境以及如何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探尋“突圍”的路徑等問題獻計獻策。
鄭曉龍:拍電視劇最擔心沒有細節
在導演鄭曉龍看來,電視劇原創劇本并沒有陷入“困境”,而是抄襲、剽竊、胡編亂造出現了“困境”,是它們在損害原創的聲譽。真正的原創是經得起藝術和市場考驗的。對編劇來說,原創來自生活。每個人的生活不一樣,對生活思考的角度各異,你的創作就會跟別人不一樣。原創就蘊含在你自己獨特的生活感悟和人生感受中。比如《金婚》的原創性就是在他爸爸媽媽吵架中產生的。“拍電視并不擔心沒故事,很多大起大落的故事都是能編出來的,我最擔心的是沒細節。”鄭曉龍說,“這些細節恰恰是從生活中積累、提煉出來的。”
面對電視劇同質化、同一題材反復開掘的創作現象,鄭曉龍認為,單純靠“編”的方式“擠”故事,早晚會編得跟別人雷同,但是有了細節就不一樣了。如若你的細節與眾不同,故事就會立刻變得生動起來。一個好的編劇做一輩子原創很難,因為每個人的閱歷和故事都是有限的,但如果他能通過別人的生活看到或者找到生活中的細節,將自己的感情投入進去,這樣的作品一定是打動人心的。
劉和平:在同類題材中尋求精神上的獨特
有了生活,裝飾上花哨的橋段、唯美的對白,是不是就能產生優秀的原創作品呢?編劇劉和平認為,好的原創劇本一定要有思想的營養。電視劇寫的是人,寫的是人物關系、人物行為,這些都是一種“精神的行動”。很多電視劇之所以看過之后沒有留下來,就是因為編劇沒有把人物行動背后的精神動因挖掘出來,為觀眾提供能夠深入思考的養料。時下國產電視劇產量巨大,題材雷同不可避免,這種情況下電視劇創作不妨從中國戲曲中汲取經驗。中國戲曲的人物、故事大都雷同,但人們還是愿意反復去欣賞,就是因為它把故事程式化,提煉出藝術美感。電視劇也要在故事講述中尋求新意,當同一題材大量扎堆時,尋找精神上獨特的東西,找到自己的、新鮮的敘事方向和立意點就顯得非常重要。
高滿堂:寫劇本絕對不是單純的手藝活兒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電視劇導演工作年會上,編劇高滿堂對當下抗戰題材電視劇拍攝過于泛濫提出批評:“什么是中國電視劇的現狀?去橫店一看,四五十個劇組都在‘打鬼子’,創新在哪里?”抗戰戲產能嚴重過剩折射出時下電視劇創作輕視原創、盲目推崇市場的浮躁心態。孰不知一個“資源豐富”的題材往往會因為這種缺乏規劃的過度開發而變得“貧瘠荒蕪”,進而影響整個產業的健康生態。在此次編劇沙龍上,高滿堂再次呼吁編劇要有社會責任感,要沉下心來潛心創作,扎實做好原創這門功課。
從業30年,創作56部電視劇,55部原創作品,談及自己的創作經驗,高滿堂認為,原創中有兩個最愉快的東西:一是生活對你的觸動;二是你在生活中的發現。寫劇本絕對不是單純的手藝活兒,也不是克隆別人的成功模式,更不是以獵奇、搞怪的方式制造感官效應。“編劇應該擔負起一種社會責任,帶有一定的歷史感、責任感和未來感。” 高滿堂說,“原創對編劇來說并非遙不可及。當生活中突然出現了一個細微的點觸動了你,并使你徹夜難眠,當你和這些人物、這些故事難以割舍、惺惺相惜的時候,原創就已經開始了。” 他認為,雖然現在電視劇創作過度跟風市場,受發行、播出平臺、收視率的種種影響,但這些都不能抹殺原創的價值,都不能成為淡化原創的動因。真正有原創價值的作品,觀眾會認可、時代會認可,是能夠留得下、傳得開的。
汪恒:購置經費、收視率杠桿
都在限制“好劇”的播出
編劇的創作活動很難繞開市場的牽制,很多作品中添加的情節、類型元素大都與追隨市場的風尚密切相關。央視電視劇頻道副總監汪恒就認為,這種行業生態發展的不良傾向對原創影響很大。比如現在很多公司推出的電視劇,都采取購買臺灣、韓劇版權或者將其內容抄襲過來的方式,然后把它本地化。這樣既不需要什么編劇的參與,又控制了制作成本。一些衛視拿它獨播后,還能形成自身的獨播品牌,以低成本投入帶來高收視率,何樂而不為。實際上,每個播出平臺都想購買有影響力的好劇、精品,都想拿到優秀原創作品的獨播權,但是購置經費、收視率杠桿等因素又在無形中“限制”著這些好劇的播出。如何破解電視劇發展中面臨的這些難題,原創固然是一個方面,更多還需要業內人士集體的智慧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