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眾通俗藝術樣式的電視劇,表現技法固然重要,但表現內容常常有著藝術選擇的優先性地位,能夠讓電視劇不至于沒落為十足的市場雜耍決非其表 現技法,而首先在于它關注什么、力圖表現什么。當下熒屏宮斗劇、穿越劇、諜戰劇、軍旅劇、情感劇混雜,但是卻惟獨缺少正面表現中國社會現實特別是時下公共 領域重大話題的電視劇。從這個角度來看,2012年播出的《青瓷》和《浮沉》在題材選擇、內容表現上毋庸置疑地脫穎而出。
商戰劇骨架的合理構建
這兩部電視劇均由小說改編,但在重要情節上多有刪改,直接影響著受眾對人物的評價。《青瓷》在這方面更為明顯。討論其中的變化及優劣不是本文的 主旨。需要指出的是,電視劇創作對文學的借重意義確實不同反響。身處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及中國經驗有著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它深受全球化的影響,但又有著獨特 的中國背景。這給把握和表現這種獨特的當下中國經驗無疑帶來了巨大挑戰,創作者除具備思想家的敏銳、藝術家的情懷之外,還需要深入了解當代社會生活多方面 的信息和知識。因此,當下題材格局配置上的“戲說化”和“瑣屑化”特征不僅有創作者的“不為”因素,也同時包含了“不能”乃至“無能”的因素。從這個角度 看,商戰題材電視劇之所以難寫,除了要把商人、企業家的情感生活表現得生動感人外,最重要的是支撐起大情節的“事件”和“沖突”,它們不僅要符合人們對當 下社會生活的基本認知和期待,還要富于審美沖擊感和價值。
《青瓷》《浮沉》所設置的“事理”是扎實可信的,拍賣行的權錢交易、雅賄現象、地產開發商、承包商和國家執法機關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沖突都被表現得入情入理。《浮沉》圍繞外資對國企的合圍環環相扣、互爭雄長,人物個性、人性深層的東西都被處理得細膩入微、富于張力。
二元對立模式的有效突破
文學母本的豐富不僅賦予了這兩部電視劇公共話題大敘事的表現內容和扎實的“事理”,更貫注了深厚的“情理”,兩部作品都涉及到當下社會最敏感的 誠信與規則問題,對金錢、道德底線、愛情、友情、親情等都進行了審美反思。“事理”與“情理”的有機結合,讓這兩部商戰題材電視劇的品質獲得了基本保證。
兩劇的大骨架以細針腳為根基,這使其“大”而扎實,細膩卻并不“瑣屑”。《青瓷》對人性復雜性的把握有新的審美突破,張仲平和顏若水都不是傳統 意義上的“好人”或“壞人”,張世故、圓滑,對外對內瞎話都隨口就來,為了利益不惜卑躬屈膝、討好賣乖乃至行賄。但是,這個人物又有其可貴的一面,做事不 走極端、尊重生命、有真情、重底線、愛護家人,這使這個一天到晚瞎話流舌、惟利是圖的商人成為一個調色板,而非涇渭分明的概念。他的多色彩和復雜性,恰恰 是當下斑駁陸離的社會霓虹燈的投影和反映。《青瓷》對張仲平這個人物的表現雖然仍有皮相和膚淺之感,但從電視劇史的角度看,他卻有著不同尋常的審美價值。
《浮沉》沒有讓喬莉成為另一個“杜拉拉”,女部下借助和主管上司的戀愛而升職的浪漫橋段在該劇中被冰冷的職場現實所擊碎,卻由此使喬莉在心智和 情感上不斷走向成熟,在一再經歷的信任危機中,這個職場新人走向了一個真誠的、有擔當的人生之路。作為女性,喬莉的精神人格獨立、面對虛偽強大的內心、面 對挑戰極大的勇氣都是熒屏上前所未有的,同時這一切并不以劍拔弩張的形式表現出來,她就是那個不脫孩子氣、充滿了成長煩惱的職場女孩,但這個女性身上又潛 藏著不容小覷的力量。
而王貴林作為當下國企改革者的形象,更是充滿了平實卻不平凡的審美質感。他的身上,不再有“喬廠長”、“代理市長”們“走進暴風雨”式的激昂澎 湃,也不再有《世紀之約》國企改革者雷默式的精英和啟蒙姿態,這個改制的牽頭人從始至終都是樸素的,有時甚至是尷尬和寒酸的,他是一個地道的平民廠長,是 不加一點兒光環的真正草根。面對7個億的改制資金,他不可能像身為好友的經濟學家于志德那樣始而看做是自己經濟理論的實驗地,繼而又因私欲膨脹將其看成是 讓自己和情人遠走高飛、移民他鄉的油水。在他的眼里,這些資金是血,是生命,是一個個普通人對生活的希望和追求。他的可貴,更在于篇末并不濃墨重彩卻擲地 有聲的一筆——在成功改制3年后,他平和從容地離開,讓更年輕的現代經理人去執掌和管理企業。這樣的改革者是充滿新意的,他不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悲劇的改革 英雄,或因制度缺陷、機緣巧合而淪為改革的犧牲品,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過渡人物,而是理性執著、懂韜略有擔當、知進退有真情的當代管理人,這個形象平實中 的高大和厚重是值得認真評價和總結的。
兩劇的反面人物顏若水和于志德也都不同于以往反腐題材電視劇所表現的。他們都不是十惡不赦的壞人,都有自己的真情,顏若水生活上的嚴謹自律、于 志德對初戀情人的真情都是真實的,但這些人性的“優點”并不足以掩蓋他們身上固有的貪婪和缺乏底線的稟性。該劇對反面人物人性復雜性的把握和拿捏是比較適 度的,而他們的犯罪動機不約而同地指向當下移民潮的大背景也頗為耐人尋味、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