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藝作品問世,比較理想的狀態是引起受眾的強烈共鳴。這就要求這部作品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兩個元素:一是與受眾的身心息息相關,讓他們意識到,書里寫的、熒屏上演的,和自己的生活存在某種關聯;二是易于讓他們接受,覺得很親切,可以觸摸、可以通感,而不是高高在上,或者索然無味。這兩個元素,也就是實現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電視劇《媽祖》比較成功地處理好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構建起了情感的共同體。
把媽祖的故事搬上熒屏,體現出了電視劇創作者的勇氣;但如何講好媽祖的故事,則是更大的考驗。情感共同體的構建,有信仰的維系,但更要與當下現實保持某種關聯性。講的故事雖然發生在幾千年前,而且還是神話傳說,人物的行動軌跡必須上天入地,具體的故事情節應該天馬行空,富于超現實意味,但當下的現實語境不可缺席,步伐邁得再遠,視線也要牢牢地定格在當下。也就是說,要“接地氣”,“接”現在的“地氣”。
電視劇《媽祖》涉及“海陸空”,“海”是龍宮,“陸”是湄洲島,“空”是天庭,人物也“層次”分明,有妖怪,有凡人,有神仙。但核心是“人間”,是“人”,龍宮里對權勢、利益的爭奪,對惡勢力的縱容與包庇,妖怪內心的貪婪;湄洲島上由于誤會而引起“群體性事件”,反映出生存的艱辛與無奈,但依然有著溫暖情懷的傳遞;天庭里正與邪的角力,對人才成長的煞費苦心……這些內容與當下人的生存境況與心理期待基本一致。例如對濫用權力的鞭撻,對超越苦難的渴望,對美麗生態的期許,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另外,林默娘從俗世的漁家女歷經磨難與艱辛,最終感動上蒼,羽化成仙,其中蘊含著當下熱門的勵志主題;媽祖秉持慈善為懷、扶危濟困、懲惡揚善、伸張正義、降魔伏妖、護國庇民的信念,保護海疆,倡導和平,與當下增強海洋意識、維護海洋權益的社會氛圍相吻合。
“重要的不是故事講述的年代,而是故事被講述的年代。”《媽祖》在精神訴求上與當下人們普遍的內心訴求溝通順暢。不僅在形式上“接地氣”,而且在心理上“接地氣”。觀眾可以把內心的部分期待投射到該劇的欣賞過程中,并且能夠得到滿足,兩者之間形成隱約的互動關系。
中國歷來盛產神話傳說,老百姓樂于欣賞超自然力量的故事。網絡文學世界,許多仙俠、玄幻、穿越的故事類型之所以受到青睞,就因為其故事契合了當下人們內心的某些愿望。所以,經典的神話傳說故事值得通過各種方式反復地講述。但每一次講述應該是“加分”,提供新的視角,讓受眾對故事有新的認識,獲得不曾有過的感悟。雖然《媽祖》對媽祖故事的講述存在部分臺詞不夠精準、一些情節設置生硬、人物性格豐富性欠缺等問題,但在總體上把握住了方向,為弘揚媽祖文化開辟了道路,對如何實現文藝作品與當代社會心理的有效溝通,提供了一份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