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韓建民社長把采訪的時間定在晚上,撥通手機,他說:“打到我辦公室吧。”幾年來,總是這樣,白天給他電話,他在忙著,晚上電話,他多數時候也還在工作。
自2006年來到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他就越來越忙碌了。這幾年的出版業處于劇烈的變革之中,變革也帶來了很多的機遇,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出版人如欲有所作為,就必須抓住這些機遇,能不平添很多工作量嗎?其實,也正是抓住了這些機遇,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也才迎來了一次跨越式的發展。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新書品種為1300余種,銷售碼洋達3.7億,利潤達1700萬,這幾項數據,同比增長都在20%以上。另外,該社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規劃項目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數、中國圖書“走出去”項目數,在大學類出版社乃至全國出版社中均名列前茅。
總結取得這些成績的原因,韓建民首先強調了“理念超前,敢為人先”八個字。近年來,出版社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先進的理念,如圖書是沒有圍墻的大學、出版應成為大學教學科研之外第三種力量、專業出版是大學出版社的核心競爭力、做交大乃至中國學術成果走向世界的橋頭堡,等等,當這些理念轉化為出版社領導班子的共識,并在工作中付諸實施,就對出版社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韓建民強調的另外八個字是“搶抓機遇,順勢而為”。他介紹說,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看到中國出版“大眾板塊混亂,教育板塊滯漲”的趨勢,依托上海交大品牌資源和學術資源,率先高舉專業出版旗幟,在高端學術出版領域接連取得突破,如“大飛機出版工程”成為國家標桿工程,已出版30余種專著,并起到了帶動學科建設、引導學術品牌、聚集人才資源的效果,兩個效益都很突出。此外,抓住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以及文化產業轉型的契機,堅持市場化改革和資本運作,從過去的編輯室改為面向市場的事業部制,產業性項目合作單位從過去一家發展到十幾家;抓住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機遇,積極推進學術出版走出去,2011年簽約53個品種,均為是高端學術圖書……抓住這些機遇,就使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在出版布局等方面占得了先機。
韓建民強調的第三個方面是“改革創新,機制高效”。2008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啟動“轉制”工作,借機理順了出版社與學校的關系,并從加強出版社對市場的適應能力的目的出發,進行了一系列體制、機制方面的調整:除了把傳統編輯室改為事業部外,還組建了重點項目部、數字出版部、版權貿易部、產業項目部等新興業態部門,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和成績;改革選題產生機制,實行重大選題遴選制度、內部訂貨會制度,有效提高了圖書選題的質量,保證了精品圖書源源不斷涌現。
此外,建設良好的企業文化也是韓建民非常重視的一個方面。“我們在全社樹立‘講正氣、講人氣、講書氣’社風,營造‘以勢帶事、以場帶人’氛圍,既發揮了老編輯的積極性,也調動了年輕人的干勁和夢想,形成了互學趕幫超的良好局面,這為我們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韓建民說。
“出版項目周期長、組稿成稿難度都很高,沒有一種老老實實的態度,沒有一種鍥而不舍的勁頭,沒有一種玩命的精神,很難完成高質量的項目。培養員工這樣一種實干精神,我也動了不少腦筋。”比如,他實施了對重大項目負責人給予補貼的制度,“雖然只是不多的一點‘操心費’,但也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年終評獎,他甚至設置了一個“默默無聞獎”,以激勵在崗位上默默苦干卻又不顯山不露水的員工。如此人性化的管理,體貼入微的措施,起到了很好的實際效果。
經過這些年的跨越式發展,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已經成為上海出版界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在全國出版界也有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我們的目標是建成‘文理兼備、市場融通、面向國際的一流學術大社’,就此而言,我們還有很大一段距離,需要我們繼續打拼。”韓建民告訴記者。——看來,他這樣一種極為忙碌、進取的工作狀態將會不斷延續下去。(本報記者 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