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在2012年歲尾,我最高興的一件事是譯林出版社在‘深圳讀書月’活動中當選‘年度致敬出版社’。”談起剛剛過去的一年,譯林出版社社長顧愛彬這樣告訴記者。“這個獎項是民間評出的,代表了讀書界以及普通讀者的意見,我們非常看重,也很受鼓舞。”
“多為讀者考慮是我們一直強調的,近幾年尤其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處處為讀者著想,時時考慮市場的需求,一家出版社才能贏得讀者的心。只有讀者支持,出版社也才能擁有永續發展的可能。譯林出版社被評為‘年度致敬出版社’,我想是對我們這方面努力的肯定,我們感到很欣慰。”顧愛彬說。
在顧愛彬看來,譯林出版社也曾經有過“閉門造書”、與讀者聯系不夠的教訓。前些年,譯林出版社一些圖書的封面就頗受讀者詬病,原因在于封面設計過程中對讀者審美心理的把握不夠。吸取教訓,譯林出版社近年來加強了與讀者的聯系和溝通,通過微博、豆瓣等網絡渠道隨時與讀者進行交流,使出版社選題、編輯、裝幀、營銷諸環節都更加貼近讀者。
2012年,譯林出版社實現銷售收入近4個億,同比增長近5千萬,在全國文藝類出版社中名列前茅。顧愛彬認為,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歸功于出版社貼近讀者和市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當然也要歸功于譯林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圖書很給力。在文學板塊,譯林近年來主推的一些作家都有新書上市,如雷蒙德·卡佛的《火》、《需要時,就給我電話》,阿摩司·奧茲的《地下室里的黑豹》、《一樣的海》,吳念真的《臺灣念真情》,都受到讀者追捧。朱利安·巴恩斯的《終結的感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2011年諾獎得主)的《航空信》、尤多拉·韋爾蒂的《綠簾》等也讓讀者眼前一亮。另外,抓住李安3D大片《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上映的時機,譯林出版社推出原著小說的插圖珍藏版,并通過一系列面向經銷商、媒體、讀者以及網店的營銷活動,使得這本書成為2012年“歲末檔期”最走紅的圖書,截至目前已售出接近30萬冊。“在外國文學出版方面,其他文藝社比較著重經典作品或者說老一些的作品的出版,而我們除了出好經典之外,在當代文學方面的出版規模也很大。”顧愛彬說。這幾年來,譯林緊密追蹤英國布克獎、美國國家圖書獎、法國龔古爾獎等西方最具影響力大獎的作品,不斷發掘西方新生代作家的力作,讓中國讀者能夠第一時間讀到國外最優秀的作品,受到讀者肯定和贊譽。
譯林出版社還加大了人文社科圖書的出版力度。清華大學劉東教授主持的“人文與社會譯叢”已堅持十余年,出版近百種圖書,是國內最受關注的圖書品牌之一。由北京大學法學院張千帆教授主持的“法政科學叢書”、由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李強教授主持的“西方政治思想譯叢”經過幾年的經營,也已漸成規模,影響日大。這兩套書也列入了“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近期,譯林又著力打造了一套“鳳凰文庫·中國經濟問題研究”叢書,由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擔綱主編,不久就能與讀者見面。作為以賽亞·伯林作品的“出版基地”,譯林在2012年推出了《以賽亞·伯林書信集 卷1飛揚年華:1928-1946》,給伯林迷送上了新的精神食糧。2013年,“傳記譯林”系列將有多種重量級作品上市。《戈爾巴喬夫回憶錄》不但詳細回顧了戈氏的政治生涯,也特別著墨于他的成長經歷和私人生活,將幫助我們更進一步了解這位政治家的人生。《我是樸槿惠》是樸槿惠的自傳,講述了她坎坷的人生經歷和不平凡的政壇生涯,該書將于樸槿惠就任總統前夕上市。譯林出版社辦有《國際博物館》雜志,一直關注博物館這一領域。2012年,譯林與南京博物院合作成立了一個公司,將在博物館和文化遺產類圖書的出版方面有所作為。
“現在有一種唱衰書業的論調,我的看法是,也許圖書市場整體上在萎縮,但對于單個出版社,如果能夠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仍有可能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顧愛彬表示,“出版人需要有一種現代企業家的精神,一種打拼市場、大膽創新、勇往直前的精神。從產品研發到生產加工,從渠道的建設到市場的拓展,每個環節都要做到位,做細致。這樣的話,不管外部環境怎么變幻,出版社都能夠找到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總之,把書做好是硬道理。沒有這一點,一切都是空談。”在最后,顧愛彬這樣告訴記者。他提起本報幾年前采訪他的一篇文章的標題——“品牌是好書壘出來的”,說頗中他的意。我想,根據他這次談的主題,不妨擬一個類似的標題:出版社的未來也是一本本好書壘起來的。(本報記者 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