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近年來,如何打造中國學術話語體系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在百舸爭游、百家爭鳴的現代文明體系中,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發(fā)展不僅取決于經濟和科技等硬實力,而且取決于思想文化資源的擁有及其表達能力等軟實力,其中思想文化的話語權已被廣泛視為攸關文明和文化生存發(fā)展命運的核心問題。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及其在現代世界文明對話中的表達能力,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中華文化在高度競爭的現代世界中的生存與發(fā)展。
現代性視域中的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問題
作為一個現代性問題的文化話語權問題,首先是由西方的現代化運動催生的。肇始于西方工業(yè)革命、市場拓展和殖民擴張的西方自由主義文化,逐步成為西方現代性的主流話語系統,并借助現代化的力量和優(yōu)勢迅速向全世界滲透,成為主導整個現代文明世界的話語。一個典型的例證是,直到18世紀還只是歐洲地方性語言的英語,經過19世紀英國的殖民擴張和20世紀美國的全球推廣,已成為普遍流行的國際語言,成為可以用來獲取世界上85%的知識信息的最具普遍傳播力量的語言。如果說某種地方性或區(qū)域性語言的普及程度可以被看作該語言所代表的文明和文化的話語權,那么,以英美兩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話語無疑是現代文明體系中最具宰制力量的話語了。
在西方現代性的全球擴張中,世界文明體系和文化話語體系被迫西方化、英語化,中華文明受到擠壓甚至排斥。幸運的是,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我們最終選擇了經過蘇聯傳入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現代性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主流文化話語,與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社會主流力量的長期艱苦奮斗是密切相關的。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成為中國現代性的主導思想,首先面臨著如何實現中國化的問題。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通過反復的實踐探索和總結革命、建設、改革的經驗教訓,清醒地認識到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通過深刻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創(chuàng)造性地開啟了改革開放的現代化新路,開創(chuàng)并不斷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這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性,它是中國學術話語體系需要著力總結詮釋的首要問題。
打造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現實挑戰(zhàn)
之所以必須打造中國話語體系,是因為某幾個國家或區(qū)域憑借其經濟、科技和政治、軍事優(yōu)勢,長期控制甚至壟斷著國際話語權,對其他國家進行壓制和排擠,影響了國際經濟政治文化正常秩序的形成。當前,西方自由主義的話語體系不僅操控著各種國際對話,仿佛成為現代世界唯一通行的標準話語體系,而且常常操控或者試圖操控各民族國家、各區(qū)域或各國際組織的話語系統,以此來推行甚至強加其價值理念和信仰體系。當一些西方思想家公然斷定“意識形態(tài)終結”時,他們實際上是在宣告西方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最終勝利。這種話語如同“歷史的終結”的斷論一樣,充滿著西方自由主義或西方現代性的傲慢。
因此,在打造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過程中,如何尋求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世界理解和認同是一個巨大的現實挑戰(zhàn)。那些一直尋求話語壟斷和話語霸權的國家或國際集團不會輕言放棄,而且多極化的世界本身也面臨著如何開展多極平等對話的問題。在多種不同的話語、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秩序規(guī)則之間,如何尋求相互傾聽、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并通過多極平等對話最終達成國際共識,是一個亟待解答的重大課題。
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詮釋中國現代性
西方現代性并沒有贏得最終的勝利。即使在西方世界內部,自由主義和市場原教旨主義的信念也在動搖,其話語體系的可信度在迅速下降,“西方話語”的霸權地位終究不保。與之對照,與世界多極化趨勢相伴隨的國際話語的多樣化格局已經形成,其中“中國經驗”、“中國道路”正在成為當今世界快速流行的新語匯、新術語,甚至是新秩序規(guī)則的重要參照元素。這一新趨勢的出現,無疑給我國思想理論界提出了一個重大的課題和任務,那就是如何用中國學術話語體系詮釋中國現代性。
用中國學術話語體系詮釋中國現代性,要求我們樹立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創(chuàng)造性地建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方式和話語體系,包括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話語語匯、理論概念、語法邏輯和話語規(guī)則,以準確地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我們必須讓世界清楚地了解并理解,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一條既不同于西方、又不排斥其他現代化模式的道路。它是包容的、開放的,也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它是現代的,也是基于中華文明和文化傳統資源的;它是連貫的、有著五千年的光輝歷史,也是創(chuàng)新的、需要在不斷學習和探索中逐步改革完善。承擔并完成這一重任,不僅需要我們努力探索和創(chuàng)新實踐,而且需要我們不斷創(chuàng)新理論和話語方式。同時,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的今天,我們還需要堅定地持守我們自身的文化話語,積極主動地展開與其他文明和文化系統的對話交流,在學習中充實自己,在對話中充分表達自己、豐富自己,而不能迷失于現代世界的眾聲喧嘩之中,更不能滿足于僅僅做西方現代性話語的聆聽者和追隨者。這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基本要求。(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萬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