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推薦榜 >> 相關評論 >> 正文
第三輯 新趨勢與新樣態
長篇小說中的類型化寫作
長篇小說作為文學創作的指標性體式,越來越為文壇內外所看重、所關注,但要在普遍閱讀的基礎上做出基本評估,卻越來越困難。究其原因,是出書的品種太多、數量太大,而且還在逐年增加。據從國家新聞出版署有關部門得悉,2009年上半年正式出版的長篇小說已經接近1500部,這個數量幾乎等于2008年全年的長篇小說生產總量。如到年底再加統計,肯定會在3000部左右,如果是這樣,那就等于比去年全年的數量整整翻了一番。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作品總量,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這樣急速增長的文學生產,背后的動因是什么,又會帶來什么樣的問題。
長篇小說的數量激增,當然有著多種原因,但在我看來,最為重要的的因素:一是文學圖書出版與發行的市場化運作加大了力度,不少國營出版社與民營圖書公司通過并購、聯營等方式深度合作,使面向市場的文學策劃與市場運作較之過去更為普遍,也更見成效;二是主要流傳于網站與網絡之間的類型化小說作品,經由文學網站與文學出版的強力合作,大量地轉化為紙質作品走向圖書市場,使得過去以嚴肅文學為主的長篇小說領域,添加了相當數量的類型小說,這一切都使得現在的長篇小說領域較之過去,更加紛繁了,也更加混沌了。
我每年在作年度“中國文情報告”的過程中,一直有一個很大的困惑,那就是每年的“文情報告”之后,附收的“‘新浪讀書’年度小說圖書點擊排行”和“‘開卷’小說圖書銷售排行”,總看不到我認為好的和比較好的作品,前10名大都是《 泡沫之夏
》、《 誅仙 》、《 駐京辦主任 》、《 杜拉拉求職記 》等青春文學或類型小說。擴展到20名再看,接下來又是《 泡沫之夏 》( 2 ),《
誅仙 》( 2 ),《 駐京辦主任
》( 2 ),《
杜拉拉求職記 》( 2 )等,仍然見不到我們認為的好作品的身影。這種情形已經持續多年,我們以前不太注意,或沒有怎么當回事。現在看來,長篇小說的寫作與運作,已明顯出現兩種路數與走向的分野與分流,那就是文學界叫好的,傳統文壇關注的,作協十樓研討的,是一類小說作品,也即那些主要出自專業作家之手的純文學或傳統型小說;而市場上叫座的,普通大眾閱讀的,讀書網站流通的,是另外一類小說作品,也即那些出自于網絡作者、類型作者之手的通俗化或類型化作品。
傳統型長篇小說,是我們較為熟悉的,而類型化長篇小說,是我們較為陌生的。在這里,我簡單談談自己對于類型化小說的一些初步了解與粗淺思考。
類型小說是這些年從網絡到市場逐漸流行起來的,它其實就是通俗文學( 或大眾文學 )寫作的別一說法,是把通俗文學作品再在文化背景、題材類別上進行細分,使之具有一定的模式化的風格與風貌,以滿足不同愛好與興趣的讀者。類型小說的興起與持續,至少有寫作、閱讀與市場三個方面的因素在合力主導。閱讀的因素及其近年的變化,我們過去關注得不夠,這個其實很重要,因為閱讀就是需求,就是市場。閱讀方面的趣味發生分化,分化的趣味需要滿足,這是類型小說所以勃興的根本所在。
類型小說到底有多少類型,因為區分不同,看法并不統一。結合現有的作品類型與流行提法,它可以歸為十個大的門類,這就是:架空/穿越( 歷史
)、武俠/仙俠、玄幻/科幻、神秘/靈異、驚悚/懸疑、游戲/競技、軍事/諜戰、官場/職場、都市情愛、青春成長。如果再細分,還會更多。類型小說過去主要流行于網絡之間,現在除去網絡之外,還延伸到了傳統文學的期刊等一些領域,當然在網絡上,火爆的都還是類型小說。但2009年轉化為紙質出版的力度很大。長篇小說在目前市場上最為行銷的,也都是類型小說,主要是以《
杜拉拉求職記 》、《 浮沉 》為代表的職場小說,以《 駐京辦主任 》、《 市長秘書 》為代表的官場小說,這些小說起印就是十萬、二十萬,累計起來就更多,有的達到五十多萬,有的上到一二百萬。有的類型小說開頭一本做火了,就不斷出續集,有的已經續到了第五、第六,依然很火爆。還有一些類型化的文學雜志也不斷增多并陸續出版,如武俠類、玄幻類、驚悚類,尤其是以郭敬明的《
最小說 》為代表的青春文學類,等等。類型化作品當然并不等于低俗,但靠題材類型與故事類型取勝本身就使它天然地屬于通俗文學、大眾文學。在這背后,顯見的是寫作的分化、讀者的分化,潛隱的則是閱讀的分化、趣味的分化。
2009年的長篇小說出版總量可能達到3000部以上,使得過去以嚴肅文學為主的長篇小說領域,添加了相當數量的類型小說,甚至在總量中占據半數乃至多數。調查顯示,2007年出版的類型小說占全年所有文學圖書總量的45.1%。權威的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2008年文學圖書暢銷排行”表明,在2008年度銷售排行前20名文學圖書中,以青春、玄幻、職場、時政等小說為主的類型化文學作品占據了其中的半數以上。這既是類型化文學寫作與閱讀互動的結果,也是以民營書業為龍頭的文學出版出于市場化的需要,進而在出版活動中加大推介力度的結果。正是這種網絡文學的類型化寫作的長足發展與民營書業的強力介入與出版轉化,使得現在的長篇小說領域較之過去,更加紛繁了,也更加混沌了。這種越來越有實際影響的文學現象,傳統或主流文壇已不能再視而不見,必須予以必要的關注和認真的考量。
傳統型的寫作與類型化的寫作相比較,傳統型長篇小說偏重審美,注重突破,以求在文壇內外留有一定印象為旨歸,而類型化長篇小說偏于通俗,貼近市場,以求在讀者受眾中獲取最大影響為目標,這樣一種隱性的動機區別,使得人們更為關注傳統型長篇小說,并把它看作長篇小說創作藝術水準的更高代表。但對于類型小說作者,也不能輕視。事實上一些類型小說家在他們的寫作中表現出很高的的藝術才情,使得類型小說的質量整體上在不斷攀升。從操持文學、影響受眾的大局來看,類型文學的寫作者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很有實力,他們已是當下文壇的主力軍之一。另外,職業型作家大都基本定型,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與太意外的發展,而類型化的作家因為尚年輕和未定型,則還可能會有新的成長與變化,并在這一過程中進而走向分化,走向成熟。
從類型小說方興未艾的這樣的一個大趨勢來看,類型小說可以說已是整體文學的一個重要構成。我之前有一個當下文壇“三分天下”的說法,即以文學期刊為主導的傳統型文學,以商業出版為依托的市場化文學(或大眾文學 ),以網絡媒介為平臺的新媒體文學(
或網絡文學 )。而支撐起“市場化文學”和“新媒體文學”,使之成事和成勢的,主要是類型小說。而且,傳統文學或純文學因為類型文學的興起與強勢,也有了較量的對象與生存的壓力,也會在這種有形與無形的競爭中,不斷進取和發展;并在類型小說與它們的作者進而分化與深化的發展中,從寫作追求和后備作者的兩個方面受益。基于這樣的原因,我雖然不會投入什么精力去關注和研讀類型小說,但對于類型小說的現狀與發展卻持一種較為樂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