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長篇報告文學《向人民報告——中國南水北調大移民》作者趙學儒采訪移民何兆勝
在人類改造自然的歷史上,任何一項關系全局的重大工程建設,都對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也孕育出震撼人心、永傳千古的精神力量 和文化瑰寶。以丹江口庫區為主的南水北調移民不僅是一部浩瀚壯美的水利史詩,也是一種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偉大精神,更是意義深遠、影響廣泛、惠及后人 的文化瑰寶。
移民又是世界性、歷史性的難題,南水北調移民卻創造了水利移民史上乃至人類移民史上的奇跡,對各國及我國其他水利工程、其他行業移民工作提供了 很好的借鑒。趙學儒先生的長篇報告文學《向人民報告——中國南水北調大移民》出版以來,引起讀者較大反響。廣大讀者認為,這是一部全面記錄舉世矚目的南水 北調移民搬遷過程,真情抒寫人民,放歌民族,記錄時代的優秀之作。日前,中國網特派記者采訪了趙學儒先生。
南水北調工程可歌可頌
記者: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目前正在實施的、舉世矚目的調水工程,請問您為什么選擇了這樣一個重大題材來寫?
趙學儒:南水北調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
為什么要建設南水北調工程,因為要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狀況,促進水資源整體優化配置。南水北調工程首先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建設南水北調工程,促進我國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精神文明建設。
南水北調工程對于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之一,在于它進一步改變了人類依水而居,依水而存,依水而發展的生產生活方式,使水資源能夠按照人類的意愿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這是人類治水理念、治水活動與治水成果的巨大升華和進步,也是人類文明史進程中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
南水北調工程完全拋棄了人類被動地依附于水,無能為力、逆來順受的原始文明,也不茍同“戰天斗地”、“人定勝天”的偏激思想,而是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科學地利用自然,實現現代文明基礎上的人水和諧、人與自然和諧。
原始文明是人類被動地依附于水。遠古時代,文明古國的悠久歷史與幾條著名的河流相伴而行。黃河、尼羅河、印度河、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它們 都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人們都尊她們為母親河。中華大地江河縱橫,有長江、黃河、淮河、珠江、海河、松花江、遼河等。這些大河是中華民族衣食之源、交通之通 道、灌溉之源泉,它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盡的恩惠。
中華民族依附這些河流,得以生存,得到了發展。但是,水帶給我們的既有洪災,也有旱災。在我國,干旱曾使土地龜裂,糧食無收,饑民遍野,背井離 鄉,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慘景。馮小剛導演的《1942》正在熱播,這部片子比較真實再現了當時的慘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毛澤東用8個字的概括:南方 水多、北方水少。
調水活動開啟人類文明的新時代。國外調水的案例屢見不鮮,例如美國 “加州調水工程”、澳大利亞建成了“雪山工程”、巴基斯坦建成了西水東調工程等。目前世界上有24個國家已建和擬建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160多個。古今中 國調水舉世矚目,京杭運河、江蘇江水北調工程、廣東東深供水工程、甘肅引大入秦灌溉工程、天津引灤入津工程、山東引黃濟青工程、浙東引水工程,正在實施甘 肅引洮工程、四川“再造一個都江堰工程”,等等。
南水北調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主要體現在調水規模最大。南水北調工程橫穿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涉及10余個省 (自治區、直轄市),輸水線路長,穿越河流多,工程涉及面廣,效益巨大;受益范圍最廣。南水北調工程主要解決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短缺 問題;受益人口最多。規劃區人口4.38億人;重大科技取得世界性突破,等等。
南水北調工程是偉大時代的杰作南水北調工程,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作家記錄時代前進的腳步,歌頌時代輝煌的業績,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擔當。能夠選擇南水北調工程來寫的作家,是非常幸運的!
寫作這部作品之前,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么要搞30多萬人的南水北調大移民,因為要建設丹江口水庫、南水北調工程;為什么要建設丹江口水庫、南水北調工程,因為要消除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
水旱災害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
這部作品以《水的國》開篇,用1/6的篇幅,敘述了我國歷史上的水旱災害。
《水的國》以詳實的資料,再現中國歷史上那些慘不忍睹,令人怵目驚心,毛骨悚然的旱災和水患。
《旱魔導演人吃人》一節中,摘錄了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之《灤陽消夏錄》的一段描述:“前明崇禎末,河南、山東大旱蝗,草根樹皮皆盡,乃以 人為糧,官吏弗能禁。婦女幼孩,反接鬻于市,謂之菜人。屠者買去,如刲羊豕。周氏之祖,自東昌商販歸,至肆午餐。屠者曰:肉盡,請少待。俄見曳二女子入廚 下,呼曰:客待久,可先取一蹄來。急出止之,聞長號一聲,則一女已生斷右臂,宛轉地上。一女戰栗無人色。見周,并哀號,一求速死,一求救。”
《沙塵暴 向南方》一節寫到:
“主要發生在我國北方的沙塵暴,跟南方似乎沒什么‘緣分’。但事實上,近10年來,江南頻頻被沙塵暴侵襲:1998年4月5日,內蒙古的中西 部、寧夏的西南部、甘肅的河西走廊一帶遭受了強沙塵暴的襲擊,影響范圍很廣,波及北京、濟南、南京、杭州等地;2000年和2001年,南京、杭州曾出現 過因沙塵暴引起的浮塵天氣,當地媒體報道,在室外,呼吸都覺得有點兒嗆,室內也總是塵土彌漫;2008年春天,南京史無前例地受到北方沙塵風暴的影響,從 此北京只要沙塵暴嚴重,南京也必然受牽連。這些,都是北方缺水惹的禍!”
《長江流的是鮮血》一節寫到:
“1931年7月長江大洪水,造成荊江大堤下段漫潰,沿江兩岸一片汪洋,54個縣市受災,受淹農田5 090萬畝,受災人口2 855萬人,損毀房屋180萬門,因災死亡14.52萬人,災情慘重。武漢三鎮,平地水深丈余,陸地行舟,商業停頓,百業俱廢,物價飛漲,瘟疫流行,受淹 時間長達133天;1954年6長江大洪水,受災農田4 755萬畝,受災人口 1 888萬人,因災死亡3.3萬人,損毀房屋 427.6萬間。武昌、漢口被洪水圍困百日之久,京廣鐵路一百天不能正常通車;1998年,長江水,洪水耕地成災面積4 002萬畝,倒塌房屋81.2萬間,死亡1 320人。”
《漢江、丹江“同流合污”》中也寫到:
“‘漢江水漲,堤防悉沉于淵。飄風刮雨,長波巨浪,煙火漸絕,哀號相聞。沉溺死者,動以千數,水面浮尸,累累不絕。’災民‘沿村乞討,鬻兒賣女,屢見不鮮’。
丹江寨河船工有《沒奈何,走寨河》之歌呻吟傳世:
沒奈何,走寨河,手把舵,腿哆嗦。
四百水路三百灘,龍王爭來閻王奪……”
我國不僅有旱災,也有水患。
因此,一部中華民族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治水史,是一部中華民族不斷爭取人水和諧的歷史。
歷史告訴我們,水利興而天下定,天下定則人心穩,人心穩則百業興,百業興則社會必然繁榮昌盛。
因此,建設南水北調工程非常必要!
我國5000年與水旱災害作斗爭的過程中,不僅有重視水利、發展水利的帝王將相,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吏,更有很多熱心水利、獻身水利的人民群眾。正是數代人的前赴后繼、不懈努力,才使我國水利事業不斷創新、不斷發展。
上古時代,大禹變“堵”為“疏”,治服了桀驁不馴的滔滔洪水;春秋時期,孫叔敖就想把淮河的事情辦好,在淮河流域主持修建了我國最早的蓄水灌溉 工程芍陂;戰國時期,西門豹除巫治鄴,在海河流域興修了引漳十二渠;2200多年前,李冰“深淘灘、低作堰”,主持興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至今仍為世 人嘆服的優質灌溉工程,5 12大地震竟然沒有撼動其筋骨;西漢王景治理黃河,使黃河安瀾800年;浙江的海塘,新疆的坎兒井,京杭大運河等工程,都標志著我國治水成就的巨大。
如今,大江大河之大患基本消除,三峽工程已經建成并發揮效益,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實施,成為世界之最。
從青少年時代起,南水北調就是我的向往和期盼。到中國水利報社以后,與南水北調工程有了親密的接觸,也注意積累相關的資料。我曾經非常關注何建 明老師的《國家行動》,因為他寫了三峽移民,因為我是搞水利的,因為我也是作家。我曾經在拜讀、研究《國家行動》時寫道:何老師可以寫三峽移民,我為什么 不能寫南水北調移民。
南水北調移民開始的時候,我創作欲望油然而生。我先去河南采訪,在河南省政府移民辦、河南水利廳、河南省南水北調辦等單位的支持下,完成報告文學《南水北調大移民——河南卷》的創作,出版后引起較好反響,得到國務院南水北調辦領導的充分肯定。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的領導要求我寫一部全面反映南水北調移民的書。
所以,能夠寫南水北調的作品,我是有準備的,也是十分幸運的,更是非常自豪的!
南水北調移民可親可愛
記者:您在這部作品中,以一個移民的視角和情感來寫南水北調移民,顯得風格比較獨特。您是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趙學儒:我只是順其自然,因為我就是水利移民的后代。
1958年,河北省修建大型水庫——安格莊水庫時,我的曾祖父帶著我的爺爺、我的父親,舉家遷移到幾十里外的易縣西北部山區——紫荊關鎮西清源村。
原來,我并不知道我是移民的后代,準確說是我的腦子里沒有“移民”這個概念,只是知道我的先輩曾經搬過家,是從水庫邊搬到了山區。
小時候朦朧的記憶中,我的一位未搬遷的叔叔,從水庫的一邊到另一邊用船運玉米秸稈,途中遇到風浪掀翻船只,船毀人亡。從老人的哀嘆中,我知道水庫淹沒的地方就是我的老家。
那時候的清明節,我的曾祖父、爺爺、父親曾回安格莊水庫邊上墳。而我們現在老家的祖墳,是從曾祖父那輩開始的。追溯我曾祖父以上先人的安身之所,確實已經淹沒在浩淼的水中。
2007年,國家落實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凡是因水庫建設搬遷的移民及其后代,都能得到每月幾十元的補貼。因為我已經到北京工作,老家來電話讓我幫助辦理一些手續,我才知道我是移民的后代。
我這人喜歡“刨根問底兒”、“追根求源”,既然我是從安格莊水庫那邊搬過來的,我的曾祖父及以前的親人是否也曾搬遷過?其實,追溯我家的移民史,應該更早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搬遷過來的。
我爺爺生前曾說過,我們家族每個人的小腳趾一側,還有一個更小的指甲。據說那是離開大槐樹的頭天晚上,為了將來能夠認得失散的親人,一夜之間每 個人的小腳趾上又長出一個小指甲。我曾經脫掉鞋子察看,果然如此。爺爺說,無論到什么時候,無論在哪里,遇到有小指甲的人,都是我們的親人。
我后來翻閱《明實錄》等史書,了解了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大規模移民:明朝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移民姓氏共554個,分布在18個省 (市)498個縣(市)。后來河南、河北人說起祖籍,往往提山西,并形成俗諺“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故鄉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
我多次留意到別人的腳趾,發現大多數人都有小指甲,難道都是來自這個地方?
再看我國移民史料,不盡其然。我國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人口流動史即移民的歷史;我國移民史,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歷史。我時常在想,民間的家譜、碑文資料等,如果追根求源幾代、幾十代,甚至更遙遠的時代,就會像金字塔一樣追溯到幾個人或者一兩個人的頭上。
所以我認為,我們大家應該都是移民或者移民的后代。
所謂的移民就是受工程建設、戰爭、災害以及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人群居住地需進行短暫或永久的遷徙移動。
我們國家的情況如此,國外的情況也基本如此。我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的文獻資料。
2002年,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開工,移民這道世界難題擺在了建設者面前。僅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就需要移民安置34.5萬人,其中湖北省有18.1萬人、河南省有16.4萬人。
2011年下半年、2012年上半年,我5次去河南,2次去湖北實地采訪。作為移民的后代,我感覺我是他們其中的一員。我和他們一起喝米酒,一起吃饃饃,一起向往未來美好的生活,有說有笑,有哭有鬧。
我見到移民老鄉哭的時候,我也掉淚;看到移民老鄉滿臉愁云的時候,我的內心充滿憂慮;看到移民老鄉憤怒的時候,我也非常氣憤;看到黨和政府為移民老鄉蓋好了嶄新的房子,幫助移民老鄉發展致富,移民老鄉喜悅的時候,我也格外高興。
我們的移民老鄉太可親了,太可愛了,太偉大了。他們離開生養的故土時,沒有一人不是淚水漣漣;他們有一千個不愿意搬一萬個不愿意搬的理由,但是最后還是搬了。搬的理由是“舍小家、顧大家、為國家、建新家”。搬遷的過程中,有102歲的老人,還有剛剛落地的娃娃……
在整理采訪記錄時,一個個激動人心的場面歷歷在目,一張張可欽可佩的笑臉猶在腦海,一段段刻骨銘心的故事還在回放,一陣陣震徹心扉的聲音依然回蕩,一串串感動的熱淚潸然而下……偉大的移民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前進的力量源泉。
我祝愿移民老鄉未來的日子真正美好起來!
南水北調文學可作可為
2009年春天,一家民營雜志社邀我“跳槽”去他們那里工作,月薪1萬元;另外他們的稿費是每千字3百元,我每個月跟玩兒似的也能敲打1萬個 字,至少收入3千元;再加上加班費、過節費、差旅補助費等,少說一個月能拿到1萬5千元。就當時的物價水準來說,即使是在北京這樣的國際大都市,這也是個 令人羨慕的數字。但是,這事卻被我堅決地拒絕了。
對于我拒絕邀請的理由,一些朋友認為論據不充分,他們甚至懷疑這事的真實性,言講若果有其事我一定是言不由衷或另有隱情。但是,我還是反反復復 地強調,一是我一直在水利系統工作,這工作是我賴以生存和養家活口的載體,水是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二是水利系統有我的事業,有我的追求,并且 我青少年時的文學夢正逐漸變成美好的現實。其實,朋友不相信這些理由的原因,恐怕還是我沒有把理由說清楚。
我剛上班就在一座水電站當工人。這座水電站位于太行山區一條大峽谷中,遠離村莊,山高水險,冬天白雪皚皚,夏日陰風習習,工作生活條件都十分艱 苦。當時,對我來說,做一名水電工人也是十分自豪的事。數千年,這里靠油點燈,驢拉磨,依靠人背肩挑生產生活,當水能變成電能,光明驅走黑暗的時候,父老 鄉親實現了文明生活的千年一躍。這靠的是我們日日夜夜堅守和維護,把“光明”源源不斷送到千家萬戶。后來,我縣跨入全國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建設行列,我也 幸運地成為這支建設大軍中光榮的一員。
我在水電站,業余時間讀書、寫字,想當作家。學習正如開閘奔流的水,不舍晝夜,積蓄力量,積累厚度。我相信機遇的大門是為有準備的人敞開的;相信有一天會學有所成,厚積薄發;相信春天的種子必定在秋天結出累累碩果。
后來,我被調到縣水利局,干秘書,當主任。
再后來,又到中國水利報社工作。采訪之便,無數次穿梭長江,無數次依偎黃河,無數次矚目三峽工程,無數次放歌南水北調,見證水利人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和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記錄水利事業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和輝煌燦爛的不朽業績。
我到中國水利報工作,感到最幸運、最自豪、最神圣的事情,是了解、報道、記錄、謳歌中國南水北調前行的腳印,與南水北調結下水乳之緣。我相信一 滴水能夠折射一個太陽,相信無數水滴會匯成滔滔江河。盛世治水,水澤盛世,偉大的南水北調工程必然孕育恢弘的文學作品。我所做的工作,也是創作素材的積 累。
其間,我先后完成了長篇小說《大禹治水》等四部文學作品創作,200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其中,領導、同事十分支持我的創作,陳雷部長為《大 禹治水》題寫了“傳承大禹精神,發展民生水利”的題詞;中國外文局郭曉勇常務副局長親自組織翻譯成英文介紹到國外;報告文學《南水北調大移民——河南卷》 得到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鄂竟平、副主任蔣旭光的重要批示,得到了河南水利廳王樹山廳長的大力支持。這是肯定,也是激勵。
事業如水,不息奔流。
工作也好,事業也罷,最讓人難離難舍的,還是對水的那份感情,那份感悟,那份感知。中學時代,我就被古今治水故事深深感動,天長日久,情深意長,直至水乳交融。其實,做人當如水,巨流成江河,洶涌澎湃,浩浩蕩蕩;涓涓為溪水,源遠流長,滋潤萬物。
一九二一年,南湖之水托起了中國共產黨這艘巨輪,中華民族走向了光明;一九三四年,毛澤東同志提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切中了農業古國和大國 的要害;改革開放至上世紀末,國家明確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進入新世紀,中央提出“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 的經濟資源”。
以此看來,如水往高處流,水利越來越重要,水利人越來越有作為。于是,我婉言謝絕,推薦了一位朋友去拿那一萬元的月薪。一年后,我推薦的這位朋 友也招聘編輯,月薪1萬5千元。我為朋友高興,更為自己歡欣。機遇,終于來到我的面前,就是寫作這部報告文學《向人民報告——中國南水北調大移民》。我可 以自豪地說,時代選擇了我。
我是十分幸運的!
我能夠寫作這部作品,有三點啟示:
執著與積累——
我自豪,機遇的大門,永遠為有準備的人敞開。30年,我一直執著于文學創作。其中,2002年,毅然辭去河北易縣水利局辦公室主任之“小官”, 漂泊到北京打工,混跡于“文字”行列。北京10年,文學伴我走過春夏秋冬,一起迎來日出送走晚霞,一起承受孤寂、苦悶、冷落,一起享受欣喜、快樂和收獲。 北京10年,做記者之便,在水利系統如魚得水,積累了較多的寫作素材。
感恩和感謝——
從陳雷部長、鄂竟平主任、蔣旭光副主任及郭曉勇副局長、王樹山廳長,到基層領導;從水利專家到無數普通職工;從移民干部到移民群眾,都給了我巨 大支持和關懷。波瀾壯闊的水利事業,偉大的南水北調工程是最為豐富的文學“金礦”,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真誠感謝黨和人民的信賴!
責任與使命——
面對時代的選擇,堅持與時代同進步、與人民共命運,為人民奉獻思想內涵豐富、藝術品質上乘的精神食糧,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在南水北調工 程實施進程中,能夠留下一起前進的足跡,我甚感欣慰和自豪。我將傾心奏響時代樂章,以昂揚的精神、奔放的激情,吸引、感染億萬人民,滿足人民精神需求,豐 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南水北調大移民不僅是一部浩瀚壯美的水利史詩,而且是一種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偉大精神。我將站在新的起點,不負使命,再創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