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正文
北塘經濟區的建設開發,是天津濱海新區“十大戰役”之一。
北塘鄰河傍海,原本是一個漁村,后來繁衍成了一個鎮。占地面積13平方公里,8000多戶人家。北塘有600多年的歷史,舊時是南北海上糧道,漕運碼頭。第二次鴉片戰爭,北塘修了城墻,設了炮臺,地理位置,僅次于大沽炮臺。1860年英法聯軍就是從這里登陸,直驅京都,火燒了圓明園。
濱海新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北塘的地理位置尤為重要。它南有中國和新加坡合作建設的中心生態城,北邊是早已開發成型的天津開發區,北塘是貫通南北的要道,是南北經濟發展和生態走廊的節點。北塘經濟區的開發開放,決定著“十大戰役”的成敗。
2011年4月,我深入北塘經濟區,進行長篇報告文學創作的準備工作。寫出了報告文學的第一部分,《北塘重生》發表在《文學界》。
2012年,我被列入中國作協作家定點深入生活名單。我又一次走進了北塘,準備寫有關北塘開發建設的長篇報告文學。
在北塘生活了近半年,走遍了北塘經濟區的所有工地,采訪了北塘開發建設指揮部的領導、和工作人員;采訪了參加北塘經濟區建設的施工單位的項目經理、工長、和普通工人;采訪了北塘經濟區的規劃設計人員,采訪了還遷的當地居民,和在當地租船到海上打漁的外來人員,總共采訪了數十人。
通過采訪對北塘的歷史與現狀,有了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同時,我還參加了北塘指揮部每天晚上八點召開的施工協調會、每周的班子會、參加了規劃設計論證會,我還無數次的到施工單位參加了他們的安全會和進度分析會。參加了一年一度的,濱海新區領導對比對看活動。
我在北塘邊采訪邊創作,白天采訪,晚上創作。從2012年5月開始便著手創作了《北塘古鎮》,《濕地綠化水》,《好風好水好地方》《一切都是新的》四個部分。到2012年10月,長篇報告文學《聽海北塘灣》第一稿完成。全書五章,16萬字。
濱海新區宣傳部的副部長宋俊生,利用業余時間,通讀了書稿,給了很高的評價:夠水準,夠分量,北塘經濟區先行了一步。同時宋部長,對書稿也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天津老作家馮景元先生,看了書稿,一天的中午12點多給我打了電話,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建議將書稿的部分章節,拿到報紙上發表。
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天津作協主席蔣子龍先生,看了書稿,并結合自己到北塘的一些感受,寫了《北塘“三氣”》,作為本書代序。
現在書稿已交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約在年底可與讀者見面。
作家定點深入生活,關鍵是深入,要真心實意地深入到生活中去,用心去體驗,用心去發現,用心去創作。生活是不容欺騙的。你欺騙生活,生活就欺騙你。
當然,深入生活,有一定的難度,我同樣遇到了很多困難。寫報告文學,采訪是很難的,現在大家都很忙,沒有時間跟你坐下來談,你就要深入一線,同吃同住,見縫插針,有機會就聊,不厭其煩。
在采訪的時候,我也被人蹲過。一個公司的副總,約好下午談,我在他辦公室的樓下等了一中午,到了上班的時間,我讓樓下的服務人員請示他,他在下圍棋,他說開經理辦公會,把我晾在一邊。讓我在下面干坐著。
我當時也很氣憤,但為了創作,不能意氣用事,我仍然把我所需要采訪的采訪完。
比如,采訪北塘拆遷工作,難度就更大,拆遷工作關系到群眾利益,也是個十分敏感的話題。為了采訪,我到北塘街辦事處,跑了無數次。每一去都無功而返,有一次坐出租車,無意中結識了一位北塘拆遷走的出租司機,他是土生土長的北塘人,我們就在出租車里,無目的的邊走邊聊。我最后的一個章節,就寫了這個過程。
這次定點深入生活,收獲很大。不僅創作有了收獲,更重要地體會到生活對作家的不可或缺。
感謝中國作協給我這次機會。感謝各級領導的支持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