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河靜靜流淌。多少記憶、多少青春隨著歲月流逝,但永遠縈繞心頭的,總有雷鋒那張年輕的面龐,燦爛的笑容——
一張笑臉,永如明燈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目標。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楷模常態化。本報與中國作協聯合主辦的“與雷鋒同行”征文活動,自開展以來,得到了全國各地讀者、作者的熱情支持。
今天,本版向讀者奉獻一組來自雷鋒故鄉湖南望城的作品,讓我們在對過去的回溯、對現在的抒寫、對未來的憧憬中,更深入地領會雷鋒所代表的時代精神。
——編者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題詞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由此掀起了全國學雷鋒的持久熱潮。那一年,我正好出生。孩提時代,我和伙伴們經常哼著《學習雷鋒好榜樣》,幫孤寡老人插田打谷,給特困戶送米送柴,為村里義務修路修渠,人人爭當“小雷鋒”。心靈里種著一顆芬芳的種子,我和許多人一樣,有著一個單純的念頭:要像雷鋒一樣愛國家、愛人民,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好人。
青年時代,捧一本《雷鋒日記》靜靜閱讀,是最讓人安靜又沸騰的時刻。那鏗鏘的話語,“為了人民的事業,犧牲個人的一切,直至最寶貴的生命。為了黨和國家利益,入火海,進刀山,我甘心情愿”,曾多少次激蕩我的心靈、燃燒我的激情。我真希望自己踏在養育英雄的熱土上,跨越時空,觸摸英雄的足跡,感受英雄的呼吸。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從湖南湘鄉調到長沙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到望城雷鋒紀念館參觀。在長沙市委政研室工作期間,我經常利用業余時間研究雷鋒讀本,和同事們探討雷鋒精神的現實意義。上世紀90年代初,學雷鋒活動一度處于低潮,當時我在長沙團市委工作,就邀請雕塑大師雷宜鋅,在長沙市青少年宮內豎起一座雷鋒雕像,如今依然屹立。
后來我又調任望城縣委工作。今年3月5日,市委組織部宣布我任望城區委書記。在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49周年的日子里被任命為雷鋒家鄉的書記,我認為這是機緣,更是使命。幸運地成為雷鋒家鄉的扛旗人,我告訴自己,要為這里的父老鄉親奉獻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汗水。
在望城六年,我深深地眷戀上了這片歷史豐厚之地,人文燦爛之鄉,山水純美之城,把它當成第二故鄉。正是這六年,我充分領略到望城人工作上“霸得蠻、吃得苦”的精神,生活中古道熱腸、樂于助人的品質。我相信,正是望城可以言表與難以言表的氣質,培育出雷鋒這樣的青年。
雷鋒從小失去父母,是在鄉親們的關愛呵護下成長、入學、工作。鄉長彭德茂視他如子,縣委書記張興玉送給他書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使“保爾”精神深深扎根在他心里。在雷鋒22年短暫的生命歷程里,在家鄉度過的這18年,正是他思想品格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正是這片土地和家鄉父老的感染,雷鋒懂得了人活著要學會愛,要勇于擔當。正是這方水土培育了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大愛情懷,激勵著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在他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個大寫的“人”,還是美好的“人”,是一個把“大愛”與“擔當”發揚到崇高境界的人。
跨越光陰幾十年,站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我心中潮涌。望城是個好地方,在這里,雷鋒是永遠的標桿。49年來,這里涌現各類學雷鋒英模人物400多個,其中被授予革命烈士稱號的就有36人。他們當中有為搶救落水兒童獻出如花生命的趙汝萍、趙雅萍小姐妹,有為搶救他人財產而在烈火中遇難的青年馮石奇,有為抗擊洪水而獻身的農民侯德云,有在冰災中挽救全車人生命的周澤良……從雷鋒到這不斷涌現的英模人物,始終感動激勵著53萬望城人民。望城大地上,雷鋒精神的“星星之火”已燃燒成“燎原之火”。怎能不愛這片土地和這土地上可敬可愛的人們?!
因為熱愛,所以擔當。去年6月,望城撤縣設區,成為省會長沙的新城區。壯美畫卷待繪,嶄新征程將啟。發展望城,造福望城人民,這是今天我們的承擔。
——這,也是我們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