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大劇院舞蹈節(jié)上看意大利阿岱舞蹈團(tuán)的演出,有時候就會覺得自己仿佛是在看雜技,可謂異軍突起、與眾不同。高難度的技術(shù)動作讓演出成為一場“極限舞蹈”,力與美在他的作品中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上半場的《羅西尼卡片》選用羅西尼的歌劇和鋼琴音樂,舞團(tuán)首席編舞毛羅·比貢澤蒂試圖用身體跳出一個感性的羅西尼,時而松弛沉靜,時而熱鬧有趣。羅西尼的音樂沿著舞者的身體,順理成章地跳了出來,其中的抑揚(yáng)頓挫都表達(dá)得非常充分,甚至加入了一些戲劇的成分,更加趣味盎然。 最奇妙的雙人舞,有時甚至讓人驚呼。除卻舞者各自極高的技術(shù)水平之外,相互間的配合變得更加重要。兩個人纏綿在一起,不僅舞者的身體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成為連接、托舉的支點(diǎn),而且只要有一個支點(diǎn),便可以生發(fā)出千奇百怪的動作。比貢澤蒂的舞蹈設(shè)計(jì)經(jīng)常讓我覺得,音樂在這時候就應(yīng)該是這個動作,來得自然而然,來得也十分痛快。 下半場的《春之祭》則又是一派完全不同的氣場。一百年前,尼金斯基編舞、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的《春之祭》登臺巴黎香榭麗舍劇院,可以說是一場災(zāi)難,一場劃時代事件。在比貢澤蒂的《春之祭》里,我仿佛看見了最初的精神。舞者在舞蹈時,空中旋轉(zhuǎn)、單手抓舉、雙腳支撐,有一種呼吸凝滯甚至帶著艱難的味道,橙紅色幕布下盡是大地蠻荒的野性和力量。 《春之祭》中的群舞比《羅西尼卡片》更加成熟好看,頓足的力道和呼吸的聲音,均是野性的氣息。其中一段神秘的環(huán)舞,讓我想起莫里斯·貝嘉的《波萊羅》。酒神狂歡般的熾烈,被選中的少女在舞群中跳起獻(xiàn)祭舞,最終倒在血泊里、人群中。唯一不足的是,在斯特拉文斯基張狂的音樂中,比貢澤蒂用舞蹈傳達(dá)出了原始的氣息和力量,卻始終缺乏生命的砥礪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