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人物 >> 正文
怎樣將中國畫的傳統引入到現代國畫創作,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國畫道路,一直是當代國畫界致力探索的問題,尤其是其中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人情懷的山水畫,更是無數中國畫家渴望有所突破的題材與樂此不疲的試驗場地,而董希源就是這些畫家中的一位,并成長為當今中青年畫家中的佼佼者。
歷來畫黃山者不絕于途,佳作迭出,然而像董希源這樣以巨大空間描繪黃山的風神秀骨和環宇蒼茫的云海波濤,卻是前人少有的。他經歷了從眼中之山、到心中之山、再到畫中之山的過程,可謂心與境會,境與筆會,筆與心會,眾會兼至而后氣象渾融。《黃山長卷》以群峰、云海為主題,在交響樂一般的畫卷中,反復出現融合與分離,或開或合,或聚或散,以山峰的靜和云氣的動,把畫幅經營得有聲有色。山峰的處置有濃有淡,濃處數峰聚擁密不透風,淡處則峰巒灑脫疏淡迷離。畫面中部是主峰雄踞,兩側是群峰拱繞。近山渾厚深沉,遠山虛淡縹緲,群峰之間若斷若連,全由云濤加以連接。云霧在此圖中變化萬千,極富表現性,確是一大成功。
又如在《云涌春山圖》中,他舍棄了大塊留白的方式,但卻沒有舍棄“計白當黑”的優良筆墨傳統,他以如瀉的流泉飛瀑、如幻的嵐氣云煙,讓凝固的巖壑沉浸在流動的空氣中,泉聲、云氣,可聞可觀,大自然的呼吸動靜,是如此和諧、優雅、秀麗、多變。
董希源先生能夠在山水畫方面取得如此高的造詣,與他不懈追求密切相關。他自幼培養了極大的繪畫興趣,跟隨著名畫家沈錫純、沈冰山先生學畫。20歲師從錢行健、樂震文先生,同時又得到謝稚柳、錢君匋等大師的傳授。董希源先生不忘古人的教訓,身體力行著石濤 “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藝術主張,除臨摹古人作品外,堅持外出寫生。既陶冶于祖國壯麗山河之中,又創作了大量寫生草稿,同時借筆描繪真山實水,不斷充實自己的表現方法。
山水畫在五代、北宋時期達到一個高峰,出現了代表北方山水的荊浩、關仝,代表南方山水的董源、巨然。及至郭熙在其繪畫理論著作《林泉高致》中提出三遠之法,古代山水畫有了長足發展,“平遠、高遠、深遠”,雖不盡相同,但無不以高山仰止的壯美,展示了祖國大好河山那巍峨的質感,富有陽剛之氣。古人稱,水、云為山之呼吸,若無水、云,山無生機。董希源體悟了傳統三昧,使其所繪山水具有撼人的氣魄和云水流動的生機。那堅實的巖壑、飛動的流泉、變幻的煙云,與點景人物、樹木、村舍,共同構筑了富有韻律的、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可游可居,可親可愛,讓人陶醉其中。
謝稚柳先生在《董希源畫集·序》中說,董希源的山水畫“墨韻渾厚,氣勢雄奇,注重骨法用筆,意境超越,給人以深沉、清幽、空靈之印象,沒有泥古不化之跡象,具有鮮明的理性和現代色彩。”董希源精研畫道,在創作中既保持著對國畫傳統要素——意境的深入追求,又加入了自身在實踐的基礎上獲得的當代繪畫思考。
董希源善于繼承國畫優秀傳統表現手法,堅持古為今用,適應時代發展特色,從中國大好河山中汲取營養,兼收并蓄,推陳出新,創作出眾多氣勢恢宏、極具中國風格的中國畫作品。“壯寫河山歌盛世——董希源國畫作品展”近日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辦,展出董希源《錦繡河山美如畫》、《彩虹天空任翱翔》等優秀的山水花鳥國畫作品50幅,用藝術歌頌盛世中華,歌頌祖國壯麗河山和美好的新生活。其中,《錦繡河山美如畫》是他用八個月完成的巨制。另外,其嘔心力作《黃山長卷》亦有展出,表現出他對黃山的情有獨鐘及獨到的藝術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