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她出身于藝術世家,從小受到藝術的熏陶;在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可留京的情況下,她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西藏。在藝術人才緊缺的西藏,她從演到編、導,自編自演了獨舞《意翁瑪》 《祥》 《神奇的高原》 《青春的旋律》等舞蹈并頻頻獲獎,更在“三下鄉”活動中屢赴最艱苦的基層演出。她就是白芨,西藏舞協副主席,一位舞蹈于雪域高原、現任職于西藏自治區歌舞團的優秀演員和編導。
五六歲的時候,白芨就穿上了媽媽那雙又大又寬的練功鞋,學著練功跳舞;媽媽那優美的舞姿占據了她的心,看和學媽媽跳舞也成了她童年生活的最大樂趣。1977年,西藏歌舞團和北京舞蹈學院招生,經過四輪的嚴格考試,白芨始終名列前茅,如愿以償進入北京舞蹈學院民族舞專業學習。隨后的五年,她刻苦鉆研、虛心求學。畢業后,她又義無反顧地回到了西藏。
時間一晃30年。從首次排演大型民族舞劇《熱芭情》并擔任女主角,到成為中國舞協會員、西藏舞協副主席,再到成為西藏文聯委員及西藏青聯常委,那個當年穿著媽媽練功鞋跳舞的小女孩早已獨當一面,但她對舞蹈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對家鄉的情感依然像當年那樣熾熱、淳樸。30年來,白芨在工作上一貫勤勤懇懇、刻苦好學。她不僅在團里的劇目中長期扮演重要角色,還出色地完成了各類重大演出任務和下鄉演出。
她曾在“為全國邊陲優秀兒女掛獎章”活動中被授予銀質獎章。在文化部第二屆全國舞蹈比賽中,獨舞《春》榮獲表演三等獎。1995年,白芨又榮獲“珠穆朗瑪文學藝術獎”個人成就獎。在團里缺少導演、沒有作品的情況下,她自學編導理論知識,自編自演了一系列舞蹈作品,有的獲得了全區舞蹈比賽表演二等獎和創作優秀獎,有的帶到了國外進行演出,有的則在藏歷新年電視晚會中演出,均受到了觀眾的好評。
在志愿者“三下鄉”活動中,白芨不畏艱苦,甚至帶病到那曲、山南等地為廣大農牧民進行慰問演出。1997年,在一次演出完回到拉薩后,由于心臟病情加重,她不得不住院治療。她的心跳最低時每分鐘竟只有20次,醫院一度下達了病危通知書。在醫護人員的全力搶救下,她才脫離了危險,但也不得不離開了舞臺,轉而做了編導。
熱愛會引導著人勇往直前。自改行做編導工作后,白芨參加了西藏歌舞團各種大型晚會的編導任務,編導的舞蹈《門巴情》深受觀眾喜愛。她說:“現在我最大的遺憾是未能把自己的專場晚會獻給廣大的觀眾,因為我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領導的培養和觀眾的支持,是黨和人民給予我莫大的榮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