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 正文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我們這些文學工作者和身邊的親人、街坊、朋友、同事們一起,在家里,在小區,在市場,在學校,在公交和地鐵車站,在街道,在商場,在辦公室熱議并關注著黨的十八大的新聞,和那些勞動在生產流水線、在農田和牧場、在高原盆地的人們一起,為中國共產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提出的治國理政的新境界而興奮、期待。特別是十八大報告中,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論述,將“四位一體”發展為“五位一體”,強調了文化建設是魂,并首次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鼓舞人心,振奮精神。
十八大報告中關于文化建設的論述,為廣大文學工作者們提出了新課題、新任務,要求我們展開新探索,即只有把文化自省、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才有可能為文化建設貢獻新的思考、新的意識、新的作品。回顧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的共和國走出了既輝煌燦爛又艱難曲折的發展之路。新中國成立后產生過深遠影響的詩歌,在某個特定歷史時期雖不完全是政治和經濟的附生物、伴生品,雖然有著自身的創作規律及方法論,有著自己生成發展的文學思潮和自然基礎,仍然不可避免地走過一段由政治強力捆綁、以國家意志為發聲器的詩歌集體創作的彎路。那段彎路使中國古典詩歌強大的現實主義傳統以及“五四”以來萌芽的新詩對這一傳統的繼承與創新被野蠻中斷,出現了近30年“偽現實主義”或假現實主義詩歌的泛濫。詩歌的思想內涵跌落了,詩藝的探索停滯了。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時代的發展使一些優秀詩人重新回歸詩歌精神,并老老實實地面對歷史,認認真真地體悟生活,盡心盡力地擁抱時代。只有這樣,詩人才有可能創造出具有高度真實、高度審美、高度文化的作品。
2012年5月底,我有幸參加了由中國作協和水利部聯合舉辦的“行走長江看水利”采風及創作活動。在湖北近10天的采風,我受到了強烈震撼,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從心中升起。從源自雪山的第一滴水,到奔騰不息浩瀚入海,世界上沒有哪一條河流如長江,養育中華文明,哺乳五千年文化,傳承華夏精神。古老的長江以世界第三大河的英姿、以流域總面積180萬平方公里的氣概,橫跨祖國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經濟區19個省、市、自治區,流域內的各族人民勤勞耕耘,文明薪火相傳。天地輝映萬物,四季流轉歷史,中華民族以長江為音域,書寫了屹立于東方的民族自豪情感。當代中國詩人有責任歌頌長江的世紀風貌,書寫人民建設生活、追求幸福的精神。詩人有責任和義務身體力行,用道義、責任和良知,用熱愛和激情撫摸祖國山河,用一個公民的責任加上一個作家的情懷,與長江共呼吸,與人民共命運。而長江水利樞紐系列工程是新中國水利的鴻篇巨制,是長江水系的重要調度、重要開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是民生幸福指數的度量衡、百姓安危的晴雨表。長江水利是千秋大業,任重道遠,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這些感悟應該且最適合用詩歌表達出來。今年10月,我的一份有關長江組詩的創作計劃得到了遼寧省作協的支持,此后又榮幸地被中國作協列為2012年重點作品扶持項目。我擬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學習、了解新中國成立后長江水利人的光輝事跡,如林一山等幾代水利工作者幾十年來付出汗水甚至生命,在決策、設計、建設長江水利的歲月中作出的卓越貢獻,那些長年工作在水利工程第一線、長年堅持在減災防洪最基層的人們的感人事跡,以及多年來在偏遠地區水文站一個人堅守一個站的故事。我將以“最后一條干凈的河流”、“大地上最后一雙明亮的眼睛”為喻,描寫長江正在被嚴重污染、過度開發、頻頻截流等現實,描寫長江流域珍稀物種瀕臨絕跡、人民生活安全遭受影響等嚴峻現實,呼吁全社會愛護長江,珍視長江,讓長江健康美麗。長江以一根神經牽動著祖國,以一江春水滋潤著祖國,以一脈文明哺育著祖國,以一種精神照耀著祖國。理解了長江就是理解了文明,理解了長江就是理解了國情,理解了長江就是理解了民意,理解了長江的今天,就是在開創祖國的明天。作為世界第三大河流,長江早已是東方文明的象征,關乎世界經濟脈搏的起伏。長江與世界共繁榮,中國與世界共進步,人民與世界共幸福,是不可阻擋的歷史選擇的詩意豪邁。作品將以寬闊的視角展示當代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和與世界共同書寫長江這部大書的豪邁胸懷。
按照十八大的規劃,21世紀是中國人民實現幸福三部曲的時代:第一部曲是到2020年如期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部曲是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全面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部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愿意以一個親歷者、一位公民、一位詩人的身份,和祖國一起迎接那壯麗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