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不久前,作家麥家宣布即將在杭州五韻峰創建“麥家理想谷”。每年由他親自甄選并邀請8~12名“理想谷客居創作人”,免費在天然山水中享受三個月的客居自由創作。
這家開在麥家故鄉浙江富陽的麥家理想谷,是他設想的“書店+咖啡吧”模式,同時還包含了一個更大的“寫作營”計劃。麥家把這叫做“書店綜合體”。“開這個書吧不是為了賺錢,只想為一些有志創作的文學青年們,提供一個創作和交流的平臺。”麥家說。
書店綜合體
去年,從大名鼎鼎的北京第三極書局倒閉,到廣州學而優書店難以為繼,有超過20%的民營書店退出了書業經營,實體書店的凋敝已是一種不爭的社會現實。
在這種態勢下,麥家卻要開書店,確實令書業界的同仁好奇或不解。“他們理解的書店只怕是狹義的書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副社長、軍旅作家黃國榮說。
麥家說,理想谷不僅僅是賣書,更是一個讀書、創作交流和思想交流的場所。“就書店而言,這種住店寫作營的模式在國內還是鮮見的,”北京萬圣書園總經理劉蘇里表示,“麥家的這種行為已經超越了傳統書店的經營范疇,是一種新的模式。”
劉蘇里的萬圣書園在店內開設了一間“醒客咖啡廳”。咖啡廳營業面積近400平方米,面積占了萬圣書園的1/3,成為大學教授、學術思想家、工商界精英以及外國學者經常聚會的場所。書店與咖啡廳的互動模式引起眾多書店追仿,如頤和園的單向街書店、五道口的光合作用書房。
不過,經營二字,卻是這類書店永遠的痛。光合作用書房創始人孫池談到,即便自己已經坐到了民營書店第一家的交椅上,到最后仍然逃脫不了關門的結局,仍然擺脫不了網上售書的壓迫、資金匱乏的困局、單打獨斗的乏力與無奈。
“不是有書賣的地方就是書店。賣書只是麥家理想谷的附屬產物。”劉蘇里說。
理想谷內的文學夢
麥家的書店是他多年來的夢想。雖然要等到明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正式開張,但對有寫作才華的年輕人的征集令,現在就已經發布。麥家告訴記者最終的人選還未確定,但明年肯定會邀請一些知名作家來和他們進行交流。
“每次為兩個年輕人提供兩個房間,像酒店一樣。”麥家認為,酒店是寫作最理想的地方,他最近五年的作品,都是在酒店完成的,“在家里寫作,手機關了座機關不了,座機關了還有人上門來找你”。
“我覺得作家在酒店寫作是最好的,孤獨的時候,可以去大廳坐坐,和五湖四海的人聊聊天。想寫作的時候,回房間把門一關,誰也打擾不到你。如果有這樣一個地方,像家一樣,自己隨時可以去,不是挺好的嗎?”
在家里封閉寫作七八年的麥家,也深切感受到了作家創作時的孤獨,很想通過理想谷交些朋友。麥家說自己開書店的初衷就是為了解除“社交恐懼癥”。
“我覺得任何作家都需要一個封閉獨立的自由創作空間,同時與其他文學創作者之間的交流也不可或缺,因此我希望理想谷不僅僅是一家書店,也是一個同時具備創作封閉性和思想流動性的作家交流據點和文學交友棲居地,一個所有文學愛好者和閱讀者的精神樞紐,一個能夠孕育文學靈感的母體。”麥家說。
在麥家的戰友、文友黃國榮看來,麥家考慮更多的是給文學青年以幫助。他是效法早在幾十年之前在巴黎開設莎士比亞書店的美國人西爾維亞·碧奇。她向許多文學青年伸出過援助之手,其中包括海明威和喬伊斯。
黃國榮還告訴記者,在1967年,美國詩人斯托弗·美林和他的妻子、華裔作家聶華苓在美國艾奧瓦城創建了國際寫作計劃,招待了來自120個國家的1100多名作家,王蒙、北島、莫言都曾參加過這個計劃。
而在國內,辦書店幫助作家,也是文化界的一種傳統,像鄒韜奮、葉圣陶也都辦過書店。
作家的成才路,通常充滿艱辛。黃國榮說,麥家曾在解放軍文藝出版社《昆侖》編輯部工作過一段。當年的麥家癡迷文學,曾決意放棄團職軍官而甘當一名創作員。但有人反對,認為麥家毫無名氣。“我生氣地斷言,他現在沒有名氣,但我相信他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成功,一定會比你們有名氣。”如今,麥家的成功已經證實了黃國榮當時的預言。而如今,麥家試圖通過理想谷為青年作家的成才盡自己的一份力。
在麥家公開自己開設理想谷計劃的同時,也引起了不少的爭議。有人認為麥家以此炒作,或在進行一場高明的營銷表演。面對種種猜忌,黃國榮相信,麥家僅僅是在繼續他的文學夢。“這個夢不只有他自己,他想的是文學事業,想的是文學的后繼。”
激活現代人的閱讀之穴
麥家認為,現代人的生活已經沒有了詩意。“我們搭乘的是‘欲望號’街車,我們居住的是‘鋼筋水泥’,我們吃喝的是‘三聚氰胺’,我們身處于‘離婚時代’,‘潛伏’在辦公室里,時刻面臨著‘暗算’。”人們太忙,太累,就連做的夢都沉重如鐵,毫無詩意。
“這年月,我們有太多太多的理由離開書本,很多人就這么別了:與書,與書中的乾坤,與紙上的文明,與古老的習俗,與我們的心靈。”
如何解決“讀書人越來越少”的難題?如何喚醒現代人生命中失去的詩意?
麥家認為,作家們要努力去開創一種新式的閱讀興奮點,瓊瑤的言情、金庸的武俠,點活了一代人的閱讀之穴。“我不知道如今這代人的閱讀之穴在哪里,我只知道我們的寫作要和過去告別,我們要在‘多元’中去尋找,用嶄新的文字和熱情,去開創、去激活這代人的閱讀之穴。”
同時,麥家一直在思考:多年來不少人總在小說創作上一味追求創新,而忽視了小說固有的紀律,更傷及了人們對小說的期待。正因如此,麥家才開設了“理想谷”以期生產出幾部好作品。
“中國作家成名后,要寫出好作品的機率大概只剩零點幾了。因為,他們要面對的挑戰和考驗太多。我的名氣只有一點點,但已經深受其害,只要打開手機每天都有陌生人給你打電話,請你參加各種活動,對各種時興發表見解。如果你拒絕,對方會振振有詞地譴責你。”麥家的博客中曾如此寫到。
在采訪結束后的幾天里,記者因要與麥家核實一些信息,再聯系他時卻沒有撥通過他的手機。關了手機的麥家,正展開著怎樣的一段創作之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