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文學評論 >> 正文
存文學是我非常熟悉的一位哈尼族作家,幾年前我曾為他的長篇小說《碧羅雪山》寫過評論。當看到他發表在《十月》雜志上的長篇新作《牧羊天》時,我一下被這個題目所吸引,不由自主地被帶到了故事中。
可以說,這是一部以新的創作手法寫老故事的小說。作者采用了獨特的創作視角,刻畫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其實小說是在寫一種背景,重要的是看作家在多大程度上寫出了人類生存的環境,作家筆下的人物和事件與我們的現實有什么關系。《牧羊天》寫的就是一家人、一個村子與世界的聯系。小說的主題永遠是隱秘的,不避不藏就不是文學藝術。作家的創作水平還不止在于收得攏,還要看能否撇得開,正比如漁夫捕魚時的撒網和收網。收網是小技巧,撒網才是真本事,那么作家創作亦是如此。
小說開始時是以一個村民李柱子的生活狀態為主線。李柱子只能待在這幢逼仄而又黯淡的小木屋里,就著火塘發出的微弱亮光,朗讀那本早已卷了毛邊的《圣經》。多年來,他就靠讀這本經書來打發時光,熬過一個個漫長的白天和黑夜。盡管每次看書前,他都要認真洗手,擦干水漬,再把它小心打開來。可是,天長日久,蒼黃的書頁,還是被不時飛落的火灰和煙塵沾染,明顯增加了厚度,一頁成了兩三頁的樣子。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他一個人遠離村莊,自己生活在深山老林,與一本經書相伴十幾年?作者設置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情節:紅軍后代李柱子上山打獵,看見草叢亂動于是瞄準扣動扳機,不想打中的竟是村長,接著站起來的是李柱子的媳婦。李柱子痛苦萬端,無法接受殘酷的現實,孤身一人躲進深山一去十幾年……
作品以一個小村子作為背景,寫出了個人與國家乃至世界的千絲萬縷的聯系。文字里有憂患,也有溫暖,蘊蓄著豐富的思想,將駁雜紛呈的世界呈現了出來。
李柱子的母親阿蘭是老紅軍的遺孀,她雖然是一位山村婦人,卻淳樸睿智,有著寬廣的胸懷。她十幾歲便為救紅軍而勇敢地挺身而出,繼而在十幾年的風風雨雨中波瀾不驚地應對著人世間的一切榮辱。面對村人的不理解,她采取了不予理睬也不解釋的態度。她認為,事實就是事實,事實是顛倒不了的,終有一天會真相大白。人是瞞不過天的,人在做天在看的道理是一個農村婦女最基本的理解方式。
再看她對惡人的懲治方式上更是有她自己的一套,她沒有在大庭廣眾之下讓村長出丑,而是選擇了教堂這樣一個懺悔之地——
老紅奶昂起頭來,又提起拐杖,用力搗了一下,地板上飛揚起了一股紅塵,隨之,她放大聲音說:“張大村長,你又在撒謊了吧!在我面前高一聲低一聲地訴苦,還想要人同情,收起你這一套把戲吧。今天,我把你叫到教堂里來,是要讓你們這些人,知道有所畏懼,讓你洗洗心,你是知道的,我不是基督徒,但,我心里明白得很,知道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其實每個人心里都要裝著教堂,有自己相信的東西,在心里照著。最怕的就是你們這些人,表面鮮光,頭頭是道,可是肚子里比三月里在樹上叫著的知了還要空,你們頭上頂著天,不怕天,腳下踩著地,不怕地。要是我那老頭,你們的老紅爺還活到今天,他非要用我手里的這根牛筋木拐杖打破你的頭不可,別以為,你在村子里人多、勢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在這部作品里,老紅奶的語言是獨特的。誰說一個村婦的智慧就一定低于一個文化人呢?誰又能說一個村子不是一個世界呢?牧羊天是晴朗的,希望人的心也是陽光的,一個村子聯系著一個世界,這種背景作者選得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