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推薦榜 >> 相關評論 >> 正文
憑我廣闊的閱讀經驗而言,“筆記體”式的寫作嘗試和創新,在中國的小說作者倒是有幾個,第一個所記起的,是清人蒲松齡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比如《畫皮》、《促織》、《狐女》、《畫壁》、《聶小倩》、《嶗山道士》這樣的經典之作,蒲公摒棄了古代小說章回體的文本表述形式,經營于小說的短、奇、險,一章一個小故事,一事洞見人生諸多哲理,一如筆記般快速寫作,且讀者能快速閱讀,單篇可以獨立,連起來也是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是對中國古代章回小說的文本創新和徹底顛覆。而“筆記體”散文卻鮮有人在,一是如何像蒲松齡一樣保持單篇的藝術獨立性和高水準,二是如何處理單篇和多篇系列作品的語境統一,三是所寫的散文背景必須只有一個,不能游離或多個背景,這三點,也是“筆記體”散文創作的難點。
周亞鷹的長篇散文《我是城管》,就是比較標準的“筆記體”散文,20萬字的文字容量,80章的密集節奏,卻能讓我一口氣讀完。不得不說,這是散文的魅力迷住了我。
城管,是中國推進改革開放事業和城鎮化建設的新興行業,是當代城市建設和未來發展的管理者、宣傳員、規劃師。在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今天,城市建設和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市民的文明行為規范、市容的合理規劃、不良陋習的糾正、城市配套設施的完善和運營等等,都是擺在中國城管行業的種種難題。更加可怕的,是我們對于城管行業的陌生感,對于自我犯錯后的一無所知,甚至是一個城市領導人的不重視、不作為,這些都是擋在城管前面的一只只“攔路虎”。相反,我從很多報章上、電視里、網絡上所了解到的,基本上都是關于城管行業的負面新聞,負面的評價,給人們留下“城管只會掀攤子、攆小商販”、“一聲令下打砸搶”的壞印象,說實話,我和很多人一樣,對城管是萬般排斥的,對后來到了城管局長的文友周亞鷹也有“生怕他變壞”之類的擔心。
好在,我的擔心是多余的——長篇散文《我是城管》的發表和連載,證明了周亞鷹不僅沒有變壞,而且攜來了古代文人范仲淹、文天祥式的一身正氣。我喜歡這股子正氣,正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缺失的一種鈣,是治療當下的國民精神頹廢的一味藥,如果社會缺少了正氣、正義,就意味著丟掉了中華文化最后一道底線。顯然,周亞鷹力圖通過《我是城管》的鴻篇鋪陳,把一個城管人的委屈、痛苦、歡樂、責任、憂患、憤怒、吶喊一吐為快,回應了友人、縣領導、市民,甚至中學生對他的種種誤解,一次次解釋什么叫“城管”,堅持為老百姓辦事,真正地掏心窩子,為一個叫“廣豐”的小城而行城管,不畏權貴,不怕得罪人,這種勇氣是大膽的、可敬的!
我和周亞鷹的結識,緣起于散文創作,故,經常就某些散文交流不同的閱讀心得。《我是城管》的前身,本是作者周亞鷹工作日記的一部分,刪改之后,突出了可讀性,明顯比之前的文字整齊、簡潔。通讀《我是城管》一文,我發現作者雖然采用了“筆記體”,大段地描寫了他所親歷的那些人、事,偏重紀實,但從某種意義上分析,由于紀實類的語言更加接近新聞語言,就弱化了《我是城管》的文學性。如果創作伊始,不是作者來源于日記的“精華版”,如果是作者首次創作,他的《我是城管》很有可能更加出色。即便如此,這篇很“正氣”的散文,依然讓我讀得好一番驚心動魄。
一篇散文佳作,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多元化的散文姿態,但歸根結底要有一種情懷。和古代的文人一樣,周亞鷹也有一種強烈的文人情懷,這就像我散文里的書畫情懷,和梁曉聲、王宗仁、李存葆散文里的軍人情懷類似,時刻懷著對國家、對整個民族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有大擔當,更有大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