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 正文
為迎接黨的十八大,中國作協下屬刊物和出版社日前紛紛開設專欄,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回顧十六大以來黨帶領人民在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和成功經驗,通過細微的視角,解讀當下的大時代。
《人民文學》自今年第6期開始設立了“迎接黨的十八大特選作品”欄目,發表了一系列從不同角度表現中國人民新的生活與精神流向的力作,如徐坤的話劇劇本《金融街》,從拆遷的角度切入城市巨變的過程,京腔中盡展民生情趣與百姓訴求,以及丹增的散文《生命的意義》、廖奔的詩歌《我這樣吟哦時代》、孫曉杰的詩歌《紅葉辭》、郭金龍的詩歌《陽光與海》等優秀作品。
“這個金秋,我們還將迎來中國共產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記憶告訴我們,黨的每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都是一個里程碑。而對于十八大,除里程碑的意義外,我們還更多地寄予富民強國、社會繁榮發展的期待。”《詩刊》編輯部在10月號上半月刊的卷首語中這樣寫道。為迎接黨的十八大,刊物刊登了吳震啟創作并用書法形式展現的詩作《迎十八大》,并推出了黃亞洲的《海拔最高的山峰》、張德強的《時代的跨度》等一批“獻禮十八大”的新作。
為迎接黨的十八大,《中國作家》文學版刊發了康志剛的《天天都有大太陽》、陳河的《米羅山營地》、余德莊的《村鄰》、武歆的《統萬城》、何玉茹的《看戲去》、劉學安的《農婦學車》、賀捷生的《在圍場騎馬挎槍》等十余部作品。紀實版刊發了杜文娟的《阿里 阿里》、黃立軒的《海島女醫生》、何華的《石化魂》、肖亦農的《尋找毛烏素》、徐劍的《雪域飛虹》、傅寧軍的《大學生從軍報告》、忽培元的《長河——馬文瑞與新中國建設》、鄒瑾的《蜀道重光》、賈宏圖的《青年墾荒的英雄傳奇》、田聰明的《我與“村村通”》、陳瑞儀的《家在敦煌》等20余部作品。影視版刊發了王朝柱的《永遠的雪山草地》,王興東、王放放的《許海峰的槍》,譚仲池、彭海燕的《青春雷鋒》,梁水寶的《喋血驕蘭》,韓志君的《戴警徽的女人》,莫伸的《擁抱藍天》等十余部作品。其中,《永遠的雪山草地》《許海峰的槍》《青春雷鋒》均已改編攝制影視作品。《中國作家》主編艾克拜爾·米吉提表示,這些作品的讀者反響很好,呈現出很高的藝術質量。
在多民族讀者和作家翻譯家的要求下,《民族文學》在漢文、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版的基礎上,又創辦了哈薩克文版和朝鮮文版,在黨的十八大前夕推出。《民族文學》主編葉梅表示,雜志社將在“辦好”兩字上下功夫,以更多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主動實施精品戰略,促進多民族間的文化交流,為保存和傳承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財富盡一份自己的力量。雜志社還通過舉辦重點作品改稿班、組織少數民族作家交流研討等一系列活動,迎接黨的十八大召開。
近幾個月來,作家出版社策劃并推出了一系列“迎接黨的十八大”主題圖書,如何建明的《天歌》,以紀實性手法,講述了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導彈、運載火箭的研制故事,彰顯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載人飛船、“嫦娥探月”工程的輝煌業績,描述了幾代航天人的人生坎坷與命運沉浮;楊年華的《國旗阿媽啦》,記述了樟木鎮上藏族老人次仁曲珍的感人故事;降邊嘉措的《這里是紅軍走過的地方》,敘述了紅軍過雪山草地的悲壯歷程;劉國安的《軍旗飄飄》,謳歌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5年以來的豐功偉績,作者以豐沛的激情、平實的語言,表達了一位老軍人對黨和軍隊的忠誠情感。 (黎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