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 正文
一、歷史淵源
當代中國朝鮮族文學,從時間沿革來說,大體分為解放前、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新時期三個發展階段。
中國朝鮮族是一個遷入民族,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居住,大體上是兩百年左右的時間。解放前,中國朝鮮族文學因中朝、中韓的界限難以確定而難以明確,沒有形成獨立的體系。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主要以反封建、反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為主題,以個體自發創作為主。文化和語言的同一性,使得中韓、中朝文學之間事實上就是一碼事,不分彼此。
解放后,朝鮮族文學開始融入到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基本創作方法的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條理得以逐漸明晰,特別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成立,對促進和發展朝鮮族文學,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從此,中國朝鮮族文學才有了自己獨立的個性和風格,才培養了諸多朝鮮民族作家,為中國朝鮮族文學發展和初步繁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一時期,由于受到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影響,事實上中國朝鮮族文學,與朝鮮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文學之間的交流,相對多一些,受到的影響也相對多一些。
進入新時期以來,朝鮮族作家與國際間的交流比以前更加廣泛、更加活躍。1987年,美籍韓裔作家李桂香訪問了延邊作協。翌年7月,韓國40余名作家訪問中國(1992年中韓建交)。以此為發端,中國朝鮮族文學與世界各國的文學交流進入到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朝鮮族文學的國際交流合作,從廣度來說,不僅有相同意識形態國家間的交流,也有不同意識形態國家間的交流;不僅有與韓國、朝鮮相同語言文字國家間的交流,也有與美國、日本、哈薩克斯坦、加拿大等不同語言文字國家間的交流。從深度上說,已經從簡單的人員往來,發展到涉及采風、創作、出版、研討等文學的所有領域和小說、詩歌、散文、評論、報告文學等文學的所有體裁。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國朝鮮文學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名家名作大量涌現,國際交流合作也是歷史上最好的一個時期。
二、基本情況
(一)人員交流
相比較而言,中韓之間的文學交流要多于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文學交流,聯系也相對穩定。1998年9月,延邊作協和韓國文人協會、韓國民族作家會議三家團體共同簽署了每年組織延邊作協赴韓訪問的協議,并首次派團赴韓訪問。此后十多年間,我們每年都派2-3個團組訪問韓國,韓方每年也要派5-10個團組來訪我方。對其他國家的訪問,頻率在每一到兩年出訪一次。出訪或來訪,除了安排一定的學習、參觀、考察外,主要是進行有關文學的座談與研討以及參加對方的各種筆會等。截至去年底,延邊作協主辦、承辦、參與的各種涉外文學座談會、研討會、論壇、講座、筆會共計100多場次。延邊作協所屬的延邊民族文學院講習班,數次邀請數十名韓國、美國、朝鮮、加拿大、日本、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的作家、學者,到延邊來授課,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在民間個人交往方面,還有一批相當數量的朝鮮族作家,不僅訪問過韓國,而且還訪問過美國、日本等國家。此外,還包括一批年輕作家和文學愛好者,借助出國勞務打工的機會,或以個人形式,或自愿組成文學團體,在所在國積極進行文學創作與交流。
(二)合作項目
1、針對開展文學活動缺乏資金保障的瓶頸,我們積極引進國外機構、個人的捐贈,設立文學獎項,促進朝鮮族文學的發展。包括:每年舉辦的“芝榕文學節”,到今年已經舉辦了16屆,本月初剛剛結束;前年與韓方共同協商設立的“中國朝鮮族大學生李陸史文學節”,至今也已經舉辦了兩屆,本月初也已經結束;延邊作協“尹東柱文學獎”也已經舉辦了十多屆,只是從今年開始,贊助方改由國內機構出資。此外,還包括一些不定期舉辦的文學獎項以及由國內的朝鮮文出版社、雜志社、文學團體舉辦的文學獎項,也是由韓方贊助的,此類獎項每年也有十數種,資金總額達到幾百萬元人民幣。
2、為解決朝鮮族作家出書難的問題,我們在積極爭取國內各方面支持的同時,也積極開拓、挖掘國外資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據不完全統計,三十多年間,由中國朝鮮族作家創作、國外資助出版的長篇小說、作品集共計300多部,其中在韓國出版200多部,國內出版近100部(每年平均3-4部,占國內朝鮮文小說集、作品集出版總量的30%左右)。柳燃山、禹光勛、李惠善、許蓮順等作家的作品,在韓國還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
3、大力推進雙向翻譯推介。中國朝鮮族作家除了極少數元老作家之外,都能夠熟練使用朝漢兩種語言,從而具有把中國文學作品譯介到韓國和把韓國文學作品譯介到中國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也就是能夠很好地解決雙向翻譯問題。近幾年,在我們的積極參與下,很多中國文壇主流作家的作品被翻譯成韓語在韓國出版,比如:莫言、劉震云、鐵凝、戴厚英、賈平凹等名家作品,總量在50部左右。有些作品還列入到韓國暢銷書名單之中,比如戴厚英的詩集《人啊人》,就出版了30多萬冊,這個數量,連很多知名的韓國本土作家都難以達到。據韓方提供的信息,劉震云等名家的作品也非常看好。國外用朝鮮文創作的作品,被引進翻譯成中文出版的書籍,總量也在50部左右。
三、幾點認識和建議
一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促進國際交流。走出去、請進來,才能發現不足,才能更好地促進發展繁榮。文學是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要以一種海納百川、為我所用的胸懷和自信,積極占據主動,才能促進我們的文學在更廣闊的視野和更肥沃的土壤中健康成長,也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們的文化主權安全。
二是,要充分發揮牽線搭橋作用。朝鮮族同國內其他許多跨境而居的民族一樣,在對外文學交流中有著獨特的人文優勢,對于擴大當代中國文學的國際影響力,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因此,建議中國作協在這方面進行探索,可以有選擇地確定會員單位,授權在人員交流、作品研討、翻譯出版等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比如在機構合作方面,可以為雙方國家層面、地方層面開展交流合作穿針引線;也可以在具體作品翻譯出版等方面,發揮特殊作用。
三是,要探索建立穩定長效的文化經濟政策。少數民族文學,是當代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文化交流中,也代表著當代中國文學的總體水平。但由于受受眾市場萎縮、地方財力有限等因素影響,處境相對艱難。因此,建議中國作協借助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開展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年的有利時機,建議國家或相關牽頭部委,制定出臺扶持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的文化經濟政策,這對于促進少數民族文學發展,滿足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權益,提高當代中國文學的國際影響,維護國家文化主權,無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